您的位置:首页 >原创 >

为什么讨厌河南人(河南人穷又恶心)

自盘古开天地以来,世间万物都在践行着同一条道理,那就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我们人类这种两脚兽也是如此,这有竞争那就有高低,有了高低就有了歧视链,从吃穿用度再到学习成绩,从高矮胖瘦再到社会地位。

也许不同圈子的人不太好比较,不过有一样东西是每个人都无法改变也避免不了的,那就是你的出生地,而出生地之间的歧视链衍生出来一个更通俗点的东西——地域黑。

客观上现在大家听到的最多的可能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河南,甚至还有个段子说“河南人的成人礼便是去偷一个井盖。”的确,现代社会信息这么发达,作为人口大省的河南,当某个河南人做了某件错事后,那一片的人都容易遭黑,但是在古代的河南一带有没有地域黑呢?

话不多说,下面就让我带你们回到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看看那会有没有黑河南那一带的情况。这时候有经验的朋友一定会问,为什么是去春秋战国时期?那当然因为古代黑河南的段子几乎都是出自那个时期啦,万恶之源嘛,后世的段子手也基本都是根据那会的典故进行再创作的。

1.全方位无死角的黑段子

首先便是表现思想保守,守着老规矩不知变通的一类。

《韩非子·五蠹(dù)》里记载的一个宋国农民,看见一只兔子撞在树根上死了,便放下锄头在一旁等待,希望再有兔子撞死的“守株待兔”。其实吧,守株待兔咱也能理解,毕竟战国那会估计已经开始内卷了,这农民反正种一辈子地到死还是农民,那还努力啥呀。

宋国在哪呢?大部分在今天河南省的东部,江苏西北部和山东西南部也有一部分,其国都为商丘。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又写了某个郑国人,非常离谱,这人的脑子绝对缺跟弦,宁可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搞到最后也没买到合适的鞋子,可怜他连个名字都没留下,只有一个“郑人买履”。

郑国就在今天河南省会郑州一带,国都为新郑。

另外一个同样出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说的也是郑国:一位郑县人,让他的妻子做件像他原来那样的裤子,结果妻子就把新裤子弄坏,这下果然像他的旧裤子了,虽说也是表达守旧的意思,但我估计可能那天妻子心情不太好,没点眼力见的丈夫还在那使唤妻子,老婆一生气,后果很严重,严重到弄出个“卜妻为裤”的成语。

上面说的这三个典故,要么是关于宋国的,要么是关于郑国的,总之四舍五入就是关于古河南的。

接下来良辰我再给大家说几个表现古代河南人无知的一类故事。

最经典的一个还是出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说起来韩非自黑的能力,也真的是无敌了。故事的主角依旧生活在春秋战国时期,整活的是一位楚国人,作为一位珠宝商人,他经常来往于楚国与郑国之间,做些珠宝生意,可能是个“倒爷”吧。

做生意的是不会嫌钱赚得少的,可能是事业上碰到什么瓶颈了吧,他开始想办法提高自己的产品竞争力,但是思来想去,珠宝本身提升不了了,毕竟这玩意就是一块石头,说不定已经搁地球上存在亿万年了,莫名其妙的被挖出来,人家石头也很无奈的。

但是珠宝是死的,人是活的,他开始搞起包装了,先是选一些上等木材,然后又找能工巧匠把它做成精致的木盒子,再在盒子外面刻上一些花里胡哨的图案,最后,考虑到珠宝的客户以女性居多,他再适用名贵的香料,把做好的盒子薰得香气迷人。

不愧是商人,硬是把盒子弄成大家买不起的样子,这把稳了,盒子都这么好看,那里面的珠宝还得了?

怀着这份自信,他一路小跑来到郑国,选了条最热闹的CBD开始展示他的珠宝,功夫不负有心人啊,刚拿出来没多久便有许多人聚过来,可他刚准备大赚一笔时,却发现众人的目光并不在珠宝上,而是对装珠宝的盒子更感兴趣。

他开始慌了,任他巧舌如簧,众人自巍然不动,好不容易有个冤大头拿起盒子,看了半天喜爱得不得了,便出了个不错的价格想买下它。

珠宝商看到终于有顾客上门了,激动不已,要搁平时啊那肯定得抬一手价格,不过现在这情况还是赶紧出手吧,一手交钱,一手交货,折腾半天就卖出去这么一件,心灰意冷之余他开始收拾东西准备打道回府了。

结果买货的郑国人突然又折回来了,吓得珠宝商以为他想退货,正想着怎么用“离柜概不负责”这种理由给糊弄过去呢,结果那人小心翼翼地打开盒子,取出里面的珠宝递过来说:“刚才走的急,没发现盒里还有颗珠宝,这肯定是老板你不小心放进去的。”

我寻思着盒子里装着颗珠宝的话,拿起盒子走路时难道不会发出声音么,这上好的盒子势必会发出清脆的声音啊,依我看啊说不定这人也怕老板发现东西丢了后会报警,所以才赶紧还回来,不过郑国人走的时候嘴里还嘀咕着:“这木盒太漂亮了,稳赚不赔啊。”

楚国老板也懵了,本来他之前是不相信这世上还有那种被卖了还帮着数钱的人,现在他信了,这送回来的珠宝伤害性不大,侮辱性极强。老板苦笑几声,之前为了使得珠宝卖出更好的价钱,费那么大功夫弄得盒子,结果就这?虽然小赚一笔,但心里也不是个滋味。

这件事情吊诡的地方在于亏钱的郑国人自己觉得赚了,赚钱的楚国人觉得亏了,那么问题来了,谁才是最后的大赢家呢?

当然是编这个故事的韩非啦,为了让大家意识到只有看清事物的本质,分清主次,才能取舍得当,他可是下了血本,虽说短期内他是把自己都给搭进去了,但把时间拉到千年的尺度来看,流传思想之余还能有些逸事,岂不妙哉?

韩非子黑完郑国,列子也来开地图炮了。列子,本名列御寇,也是郑州的,道家大师。这显然又是自黑了。

在《列子·杨朱》里就记载说,宋国有个没见过什么世面的农夫,这位农民家里穷啊,冬天只能靠着一件粗麻衣撑着,估计种田的身体结实,比较能抗冻,结果来年春天发现晴天时在太阳下曝晒很暖和,这农民就像发现新大陆一样,赶紧对妻子说要把这取暖的办法告诉君主,但他万万没有想到,这世上还是有漂亮房子和保暖衣服的。

有一说一列子这波有点站着说话不腰疼,人家农民日子苦,种的东西还要上交给你们这些贵族老爷,自己都快冻死了结果到了春天还心系君主,想着分享这个大发现,结果还被编进书里批判一番,最后又给无辜的河南人招了次黑,我在这里单方面批评一下列子。

再来讲一个大家肯定都听过的故事,有一位宋国农民,他因为希望自己家禾苗能长快点,就跑到田里把它们一个个都拔高,劳累了一天后看着瞬间变高的禾苗,心里顿时美滋滋,结果晚上跑去一看,全都枯死了,彻底傻眼。

这个故事就是“揠苗助长”,出自《孟子·公孙丑上》,孟子为啥也要针对宋国呢?他难道是河南人?这倒不是,他生在山东,总算不是自黑了。

不过孟子后来喜欢周游列国推行仁政,所以河南那带也都去过,而且还待了很长时间。

以上这些故事,可不是春秋时期的河南人被黑的全部证明,还有其他的比如说讽刺宋国人不谙事理,不会办事的“郑昭宋聋”;讽刺宋国因为奸人当道,所以外强中干的宋人卖酒的故事;还有讽刺宋人以亲疏判断是非得“宋人疑邻”;讽刺宋国人人云亦云的“穿井得人”等等。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了解下,我在这里就不多展开了,那会的宋国人估计会说一句“生而为宋国人,我很抱歉。”

2.为什么地处河南的郑,宋两国,尤其是宋国被诸子百家集火黑?

远古的三皇五帝这种比较有争议的传说人物就不说了,近一点的夏商大多数时候都定都河南,上两代兜兜转转千年之久,其国都迁来迁去基本都没出过河南,我说一句河南乃是华夏文明发源地,谁赞成,谁反对?

然而自从周幽王这个二货烽火戏诸侯开始,周室衰弱,群雄并起,原本你是至高无上的天子,这下好了,天子成了个二货,原本的老家镐京(今陕西西安)呆不下去了,周室只好跑到洛邑(今河南洛阳)混日子了,东周历代天子都没什么存在感,那洛阳自然就慢慢衰落,被别人看不起了。

到了春秋时期,礼乐崩坏,各诸侯虽说心里看不起天子,但嘴上还是客气的,但是到了战国画风就变了,几个强大点的诸侯国开始撕破脸皮互相攻讦并吞并弱国了。

《墨子·公输》记载,有一次楚国要打宋国,被豪侠墨子给拦了下来,虽然宋国免遭战火,但后来还是弄出了个“墨守成规”的贬义成语。

这个故事里从头到尾也没宋国人出场,怎么这个贬义成语安到宋国头上了?你看看你,不懂了吧,我打你,与你何干?我抹黑你,关你什么事?弱国无外交嘛,你弱小了,那自然就成了众人抹黑的对象了。

可怜的宋国明明开国就被周天子封为公爵,虽说首任君主乃是商朝后裔,纣王他大哥,身份比较尴尬,但那会国家的地位和实力都比较高,也没人敢黑。

但是自宋襄公在泓水之战中“充分展现了蠢猪般的仁义精神”后,其国力,地位大幅度下降,宋国也成了被诸子百家集火黑的冤大头,混到战国时期成了受人欺负的国家,由于多年来“墨守成规“,搞得国力越来越弱,四舍五入也是活该。

再加上宋国所在地还很肥沃,这块肥肉若是看管的人十分弱小,那也难怪周围的人都想咬一口了。

至于郑国,虽然建国比宋国晚了点,但首任国君郑桓公——姬友,乃是周厉王的小儿子,这尊贵的身份也不比宋国差。到了郑庄公时期,此前的霸主晋国陷入内乱,东迁的周室也要靠着郑国来护着,周边小国没一个能打的,俨然一副春秋霸主的模样。

可惜啊,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战国初期的郑国内乱频仍,郑幽公、郑繻公全是被自己人弄死的。

内部政局不稳,外部韩国虎视眈眈,就这,郑国拼一把还能韩国的阳翟(韩国原首都)给围了,在负黍大败韩军,不过郑国到战国后期再无回天之力,公远前375年,韩灭郑,灭亡前夕郑国依旧内乱不止,郑繻公杀其相——子阳,子阳之党为了报仇反手又干掉了繻公,恐怕韩国再等一等,郑国自己便会走向灭亡。

郑,宋两国都是开局一大佬,地位崇高,中期天降猛男,成就一代霸业,后期子孙干啥啥不行,内斗第一名,身死人手 为天下笑。

春秋战国之际又恰逢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在那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年代里,涌现出的众多思想家喜欢用讲故事的方式传播自家思想。

河南那带地处中原要地,商人众多,文化昌盛,交通发达,所谓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这块地就属你郑,宋两国比较能整活,所以两国的黑段子传播的也是又多又快,比如孟子去过河南一带后,说不定就听了不少,搞得自己灵光乍现,也顺便编个黑段子,进而导致更多的人跟风黑,死循环之下这两只羊最后毛都被薅秃了。

不过话又说回来,有人黑说明好歹还有存在感,周初封的几十个诸侯国,大家现在还能知道几个?同样位于河南的陈国,蔡国,卫国和许国大家都了解么?顺便说一句许国就是被郑国灭掉的。

到战国淘汰赛后期,河南地区的选手全部出局(卫国算是秦国附庸,名存实亡),只剩下“战国七雄”参加总决赛。

3.为什么韩非和列子喜欢编故事顺便自黑一把?

说到这里,聪明点的小伙子可能已经注意到了,以上说的那些成语典故大多是出自《韩非子》。作者韩非,战国末期的韩国新郑人——就是今天郑州市的新郑区。

这哥们放到现在也是个河南人,师从儒家大佬荀子,自己却是法家奠基人,彼时秦国强大,韩非急于在韩国推行改革,结果四处碰壁,不被重用之下可能他也有点“愤青”的样子吧。

韩非编这些故事黑宋国也是为了讽刺了那些教条主义者,提醒世人要依据当时的情况来采取适当的措施,不过他老人家估计对韩国也是一种“恨铁不成钢”的感觉吧,考虑到他出生在河南一带,编段子警醒世人时以河南人为主角似乎也在情在理。

而且郑国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都是个难啃的硬骨头,郑,韩两国算是百年世仇了,韩非作为韩国贵族,估计从小就被长辈灌输那种类似“郑国人是仇人”,“郑国灭亡活该”之类的话,读到的典籍除了自家韩国的,可能就数郑国的最多,后来郑国没了,有意无意地在贬低从前的郑人好像也说得过去。

而列子作为战国时期的郑国人,熟读经史子集,看到现在的郑国跟史书记载的早期郑国完全相反,这能不难受么?不过他还算够意思,自己国家也没黑的太狠,可能他觉得郑国以及旁边宋国都没救了,编了几个故事后就修道去了,赶紧毁灭吧,累了。

不过这对于当时的郑,宋两国人,也就是后来的河南人来说可能不太妙,毕竟这种故事每被提及一次,好像河南人无知的形象就深入一点。

看到这里大家应该发现了,这些流芳百世的思想家们总是喜欢话疗,一言不合就说个小故事,最后在拔高一下思想,的确,故事嘛谁不爱听,也确实有利于传播,但是为什么受伤的总是那些底层人士?

他们也想当贵族老爷,享受人生,可投胎是个技术活,自己命不好生在农家也就算了,凭着生物本能和人类朴素的思想这辈子也能将就过,谁曾想自己一些看似荒唐,无知的事情被编入书中,流传于世,其他人以及后人听了以后觉得这些故事挺有意思,就忍不住跟风黑了一波。

同样的道理,先秦诸子在著书立传之时或是喜欢写自己老家的人,或是夹带私货,黑一黑看不顺眼的某国人,这样估计也顺手,他们表达思想意图的目的倒是达到了,可无形中也成了地域黑的推手之一。

4.讨论古代的地域黑,对今天有什么意义?

以古为鉴,可以知兴衰;以史为镜,可以明事理。

一个地方名声变好,或者名声变坏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经济发达了,文化昌盛了,人民素质高了,声誉也就好了,反之亦然,郑国,宋国都有过国力强盛的时期,到了战国时期死的死,灭的灭,再加上以这里的人为主角编的反面教材比较多,所以由盛转衰之下也就容易招黑了。

就像前苏联,辉煌的时候钢铁洪流分分钟能推平欧洲,美国屁都不敢放一个,结果现在好了,有些欧美人甚至觉得二战是前苏联挑起的。

作为国内的河南,近代以来很不容易,当我们想批评别人时,应该明白这世上并不是所有人都有着和自己一样的条件,中国人何苦为难中国人,作为国家的郑,宋两国,灭亡后还被人编段子编排,这也提醒我们要注意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

当你凝视深渊时,深渊也在凝视你,当你地域黑别人时,你自己可能也在给家乡招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遇到过地域黑呢?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特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