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原创 >

经济开发区属于哪个区(北京经济开发区是属于哪个区)

实体经济主阵地,“高精尖”产业主阵地……一系列头衔见证了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简称北京经开区,也称北京亦庄)高质量发展成效。启动建设29年来,北京经开区历经起步建设期、转型升级期、跨越式发展期……一直是首都改革开放的一扇窗口,也是首都工业发展的一个特殊风向标。如果说,原来,它所承担的是改革的试验田,那么在今天,它所要担纲的是:“高质量发展的开路先锋”。

起步建设期

完善的基础设施 吸引高端项目加速入驻

29年前,随着北京经开区选址,第一家企业——资生堂丽源化妆品有限公司入区。当时,北京经开区还处在筹备阶段,大片的农田中只有两条乡村土路,流行着一句生动的顺口溜:“前面汽车跑,后面黄土烟”。作为一家化妆品公司,生产运营对水质、交通以及周边环境要求很严格。北京经开区一年内,在一片农田上满足了资生堂包括土地、用水、用电、用气、用热等所需的基础设施,让资生堂北京工厂如期建设开工。资生堂丽源成为经开区招商的“活广告”,随后几年,一批日本企业相继入驻经开区。

“要想富 先修路”,第一家企业入区也为北京经开区带来启示,对于产业发展来说,就要修通基础设施之路。北京经开区从建设之初就加强“九通一平”基础设施建设,还以落实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具体措施为突破口,继续提高土地、水、电力、燃气、热力等资源的利用率,积极尝试绿色GDP考核指标体系。

完善的基础设施吸引高端项目加速入驻,仅2005年,就吸引康宁、北电、ABB、冠捷、卡夫、富士康三期、揖斐电二期等一批重要精品项目落地,促进北京奔驰、京东方TFT-LCD等重点项目顺利投产运行。电子、汽车、医药、装备等主导产业也在同年初现雏形。

以聚集精品推动产业集群化发展,北京经开区围绕电子、汽车、医药、装备等主导产业落实高附加值制造业项目,有选择地吸纳相关高附加值服务业企业。同时围绕主导产业吸引相关总部、研发机构、创投基金、资产管理、金融保险、中介服务等企业,并借助举办财富论坛、科博会等契机做好相关推介和项目跟踪洽谈工作,集中力量加强欧盟、美加、日韩及我国港台引资。

转型升级期

高精尖产业聚集 经济总量首次突破千亿

“十二五”时期,北京经开区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突出创新驱动,突出绿色保障,走一体化、高端化、国际化道路,建设宜居宜业和谐区域。

“5年,我们打了一个翻身仗,2011年8.5代线投产前,京东方年亏损20亿,而2015年前9个月,我们盈利就近20亿。”京东方集团总裁陈炎顺用一组数据描述了“十二五”带给京东方的变化。“创新和转型是我们的两个核心关键词”,在京东方的高管看来,京东方加速发力的秘籍就是创新驱动。

这也是北京经开区经济发展的一个缩影,2011年到2015年,北京经开区围绕首都功能定位,积极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一连串上扬的经济数字折射出经开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创新发展的新态势。

在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十二五”时期,北京经开区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产值连续占工业产值95%以上;万人专利拥有量240件,万名工程师发明专利拥有量1248件,位居全市领先水平。

高新技术产业、现代制造业成为带动工业增长的主要力量。“十二五”期间,北京经开区实现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2011—2015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全区工业产值比重始终保持在90%以上;四大主导产业中,增加值率更高的汽车产业和医药产业2015年产值占比分别为35%和12.7%,比重相较于“十一五”末提高26.7个和6.4个百分点,产业转型升级效果明显。经开区地区生产总值首次跨入千亿级大关,达到1081.4亿元,增速比北京市高2个百分点。

跨越式发展期

经济总量再翻倍 四大主导产业创新引领

2020年,北京经开区地区生产总值跨过两千亿大关,完成2020亿元,这是经历“十三五”时期的跨越式发展,在“十二五”时期跨入千亿级之后的再翻倍。其背后,是经济结构优化展现出来的高质量发展内核。

北京经开区地区生产总值的翻倍增长,也是全区综合实力持续增长的体现。其中,工业是经开区经济增长的最大动力,“十三五”规划实施以来的几年中,北京奔驰前驱车智造工厂落成,迈入“300万辆时代”;北汽新能源落户,建设12万辆年产能的高端智能生态工厂;泰德二期工厂建成,提升固体试剂片产能……每年一批重大产业项目落地,扩充产能补充了产业链,经开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连年保持在8%以上的高增速,超额完成了“十三五”期间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年均增长7%的目标。

作为北京市实体经济主阵地,“十三五”期间经开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高速增长,也为全市工业发展贡献越来越大的力量。2017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完成3328亿元之时,区域单位土地投资、产出强度和科技、创新、生态环保等主要经济指标稳居全国经开区前列,用北京市0.35%的土地支撑了全市18.3%的工业总产值。2018年经开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完成3841.2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20%,比2017年提高了1.7个百分点,总量和增速均居全市第一,对全市工业总产值增长贡献率达50.8%。截至目前,北京经开区一直保持着对全市工业总产值增长较高贡献率。

“十三五”时期,北京经开区汇聚了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万多家企业,其中包括90多个世界500强企业投资项目130余个。四大主导产业结构也实现了升级,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汽车和新能源智能汽车、生物技术和大健康、机器人和装备制造等主导产业引领创新前沿。

高质量发展期

产业新城综合发展 努力打造全球标杆

“十四五”时期北京经开区坚持以首都发展为统领,加快推进“两区”建设,紧紧围绕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三城一区”主平台建设和“四区一阵地”功能定位,努力实现七个“新”,即:经济发展取得新成效,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城市建设取得新进展,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

北京经开区已发布《“十四五”时期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建设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规划》,到2025年,地区生产总值实现3800亿元以上,高精尖产业总产值突破8000亿元,打造6个千亿级创新产业集群,实际利用外资规模突破20亿美元,数字经济营业收入年均增长15%左右,建成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先行区。

蓝图已绘就,扬帆正当时。“十四五”开局之年北京经开区取得了开门红。“经济半年报”格外亮眼,今年1-6月,北京经开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252.2亿元,同比增长41.3%,涨幅居全市前列;工业总产值完成2825亿元,同比增长38.9%。经济快速增长,主要领域成绩突出,发展质量继续提升。与此同时,工业利润增势迅猛,1-5月,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润556亿元,同比增长2.3倍,营业收入利润率13.9%,比2019年同期提高2.2个百分点。

下一步,北京经开区将进一步统筹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持续推动高质量发展。据介绍,北京经开区始终坚持在服务服从国家战略中发展,“十四五”期间,北京经开区在产业链创新链上将进一步发力,以“白菜心”工程等重大攻坚项目为抓手,继续强化集成电路制造和装备环节优势,确立北京经开区在全国集成电路全产业链发展的领导地位。积极推动北京经开区信创园建设,开展北京网联云控式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2.0建设,打造自动驾驶政策标准先行区,推动一批自动驾驶应用场景开放。

高质量发展开路先锋调研行

不断试错 敢于容错

北京经开区:“错”造出来的创新力

在北京的东南部,有着这样一片充满了试错故事的神奇区域:在这片土地上,有人怀着“把医药行业做深一些”的梦想,最终实现上市敲钟;有人为了发射一枚商业火箭,一次又一次尝试;有人带着集成电路产业国产化的使命来此创业,填补了国产高端显示“芯”空白……这片神奇的土地每天都在诞生着企业家成功与失败的案例,但也正是因为他们的不懈付出和北京经开区坚持到底的“容错机制”,才让这片土地焕发出勃勃生机。

探索“升级路”

摸着石头过河的国产创新药

2021年3月4日,注射用CT102一期临床试验在北京启动,首例受试者入组,未发生不良事件或不良反应。这是我国首个完全自主研发的反义核酸药物,能达到靶向精准治疗原发性肝细胞癌的目的,继小分子药物、抗体药物之后,核酸药物成为创新药的主流研究方向。这是悦康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悦康药业)迈入生物医药前沿领域的重要战略一步。

在创新中探索升级之路,是悦康药业自成立之初就秉持的精神。2001年,于伟仕怀着“把医药行业做深一些”的想法,来到北京经开区,建起悦康药业集团,以仿制药起家,六七年间便在10亩半的土地上创造出10亿元的销售额,一度成为金融危机时期逆势成长的“小奇迹”。但当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时,于伟仕认为,如果再跟着别人走,势必会被市场淘汰,只有创新才能从危机中谋得先机。“研发的过程就是不断试错的过程,我们一开始从生产仿制药向仿创结合的方向转型,投入了巨额研发资金,当时压力非常大,但我坚持尝试‘老药新做’,在保证仿制药疗效不变的情况下,对原处方进行优化,为的就是让老百姓用得起好药。”于伟仕回忆当初的创业岁月时不免还有一些激动。正是在不断的优化和试错下,悦康药业的奥美拉唑获得了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银杏叶提取物注射剂的年销售量则超过了1亿支。

拿起一瓶悦康药业生产的药,拧开瓶盖都会发现一个“小心思”:药瓶中没有装干燥剂的小纸包。究其原因,原来干燥剂被封存在了瓶盖里。患者可能不会在意,但这样的设计却在无形中提升了患者的用药体验,为了改进这一工艺,悦康药业投入1亿元新建产线,目前,这类技术已应用于奥美拉唑肠溶胶囊等三款药上。

精益求精是悦康药业不断追求的目标。在研发一款主治冠心病和心梗的活性丸药物的过程中,原本药物已经上市,疗效也很好,但悦康药业为了把一款好药的作用机理研究得更透,让治疗效果更精准更普适,在上市后的八年多时间里,通过上千例跟踪循证对药物进行改良,为的就是让患者吞服的时候更舒服。

在医药行业一直流传着一句话:耗资10亿美元,耗时10年,只有不足10%的成功率。一款新药能出现在患者面前,需要经历重重关卡:技术基础研究、动物实验、临床一期的安全性试验、临床二期的有效应试验、临床三期的大规模试验和上市申报等。这是一场高投入的漫长挑战,因创新而倒下的企业有很多,但像悦康药业这样坚持下来的企业在北京经开区却有不少。

2020年底,悦康药业如愿在上交所敲响了上市钟声,发展至今,有药物品种200多个。“深耕近20年,悦康药业的发展时时刻刻都有经开区全方位的支持。”于伟仕说,我们经常收到北京经开区送来的“服务包”,也对上市提供了全流程指导,如果没有他们,也就没有悦康的今天。

悦康药业蓬勃发展的历程更离不开党建引领的作用。悦康药业集团党委书记潘晨表示,悦康药业集团围绕“发展抓党建、党建促发展”的理念,走出了一条党建引领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可持续之路。集团党委着眼于扩大“两个覆盖”、发挥“两个作用”、建强“两支队伍”,先后开展一系列主题实践活动,非公企业党组织作用发挥日益明显,形成了集团党建工作与企业健康发展的“同频共振”。

勇当“开拓者”

新兴领域发展的“火箭”速度

创新是不断试错,甚至是群体试错的过程。

“3,2,1——点火。”2018年10月27日,是一个值得中国航天纪念的日子。当天下午4点,蓝箭航天研制的“朱雀一号”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这是中国民营火箭的首飞。火箭发射后飞行正常,一二级工作正常,但在三级阶段却出现了异常,直接导致未能正常进入轨道。蓝箭航天的研发人员在现场一时间失望不已,在经过短暂的调整后,大家振作起来。“失败乃成功之母”,蓝箭航天CEO张昌武把这次火箭发射任务失败当成了自己前行的最大动力。

2019年3月27日下午5点39分,中国第二枚民营火箭于酒泉发射中心进行入轨火箭发射,零壹空间OS-M运载火箭点火发射,一级飞行正常,一二级分离正常。一二级分离后,火箭姿态失稳,发射失利。“探索永无止境,‘归零’在航天领域是一种宝贵经验,更是一种探索精神。这次发射失败对零壹空间来说,甚至对民营运载火箭产业来说都是一次全新的尝试,虽然失败,但更加坚定了我们做商业航天的毅力和决心。”零壹空间创始人舒畅说道。

蓝箭航天和零壹空间2015年成立,作为中国最早投身于商业火箭浪潮的公司,他们的尝试失败,无疑证明了这条创业之路的艰难。商业火箭行业的开端并没有铺满鲜花和掌声,但开拓者们的脚步从未停滞。

2019年7月25日13时,北京星际荣耀空间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研制的运载火箭“双曲线1Y1”在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成功将载荷送入预定轨道。2020年11月7日15时12分,星河动力(北京)空间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谷神星一号(遥一)简阳号”商业固体运载火箭也完成了发射任务,这一次,中国民营商业火箭更是首次进入500公里太阳同步轨道。

从2018年10月到2020年11月,短短两年,中国商业火箭行业发展跑出了“火箭”速度。自2014年开始,国家相继出台多项政策,明确鼓励商业航天发展。受到政策等因素的吸引,包括蓝箭航天、星际荣耀、星河动力在内的十几家火箭公司都选择落户经开区,产业的集聚也让这块区域被外界称为“火箭一条街”。

对于商业火箭领域来说,要想征服星辰大海,仍然是路漫漫其修远兮,但他们早在勇敢地迈出第一步时,就已经赢得了尊重。这一高技术门槛、高资金成本的行业,没有被一开始的跌倒击退,反而积蓄了更多不断试错的勇气,也让这个行业的路越走越宽,越走越远。

踏入“无人区”

填补国产高端显示“芯”空白

勇于试错并不等于任意犯错。在集成电路领域,走一条过去没有人走过的道路,是一次不知前景的尝试,对于集创北方来说,这样的尝试是让一个个曾经的梦想照进现实。

“13年前一起出发的大家,基本都还在。”年初,在北京集创北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集创北方)10年以上老员工聚会现场,环顾四周,现任公司组织发展部总监的王英感慨万千。2008年,5个年轻人,跟着集创北方的创始人张晋芳踏上了“一开始就知道不会好走”的创业路。

那时,国内集成电路类企业凤毛麟角,行业版图主要被日韩等国外厂商占据,国家的电子工业显示领域处于“缺芯少屏”的困局中。在这样的环境下,成立一家国产化芯片设计公司,意味着主动选择了创业中的“困难模式”。几个二十出头的年轻人碰到一起,朴素的创业初衷也变得滚烫。“当时大家目标非常一致,就是想着为国家填补这一领域的空白。我们也知道芯片设计这条路不容易,但大家都没有犹豫,一起往前走。”王英坦言,那些年国内经济飞速发展,来自其他行业的诱惑不少,但他们从未想过更改目标。也正是这份刻在集创北方企业文化里的“坚持”,最终让这群敢于踏入无人区的年轻拓荒者迎来胜利的第一缕曙光。

2013年,在国际集成电路中国展会上,集创北方携包括触摸屏控制芯片、电源芯片和LED驱动芯片等在内的全线产品亮相,产品通过市场的检验,实现了第一次营收。随后,连续几年实现约200%的年复合增长率,创造了业内有口皆碑的“集创速度”。3年后,作为“三城一区”合作对接机制的直接受益企业,集创北方在北京经开区的支持下,实现了又一个里程碑。2016年,由集创北方与亦庄国投共同出资设立的北京屹唐集创科技有限公司,与EXAR签署协议,以1.51亿美元并购美国iML公司。“这次并购,对公司来讲可以说是一次质的飞跃,次年的营业额达到了10亿元。这离不开经开区在这个过程中对我们的全力支持。利用这次契机,我们也将总部搬到了经开区。和这边的上下游企业一起,不断完善经开区的显示产业链,为北京亦庄打造中国的显示中心贡献创新力量。”王英说道。

8月底,集创北方即将迎来13岁的生日。如今的集创北方早已成长为国内显示驱动芯片的龙头企业,申请的核心专利近一千三百项,在技术创新方面实现多项从零到一的突破,结束了国外企业在这一领域的技术垄断,填补多项国内高端显示领域的技术空白。在经开区,像集创北方一样敢为人先的企业还有很多,正是他们勇于挑战“无人区”的精神,才谱写了一个又一个国产化替代之路上的传奇奋进故事。

高质量发展之营商环境

北京经开区:一颗为企服务心,29年不变

(通讯员 蒋科平)走进北京经开区政务服务中心自助办理大厅,一台京津经开区跨省通办业务自助办理机器刚刚设立。在北京经开区工作的赵先生第一次在线上完成了业务的查询。“远隔数百公里之外,但通过一根数据线就完成了远程业务的办理,以前从未想到过。”赵先生说。

京津跨省通办业务的办理只是北京经开区优化营商环境的一部分,此前,北京经开区和湖北十堰、广州经开区、北京东部五区签署了通办业务协议,只要是这几个地方的企业,远程就能完成业务的办理。24小时提供远程咨询帮办、政策及事项查询、申报、材料智能流转等综合服务,让企业群众不出园区就实现政务事项一站通办、一站办通。

像这样的为企服务理念,从北京经开区建区开始就展现无遗。

“每一张企业用地规划图都是我一张一张用手画出来的。”2000年以前,负责招商审批工作的张君为了能让企业节约办事时间,为每一家前来办理规划用地许可证的企业绘出了用地规划图,企业只需要来拿走盖好章的许可证就可开工建设,而这样的为企服务的态度距今已经过去了20多年。

“2000年我在松下电工负责进出口业务,进出口需要办理审批手续,但当时市里交通老堵车,外汇管理局在车公庄附近,经贸委审批是在东边,所以我们要去很多的地儿才能完成业务的流程办理。”原松下电工员工王春霞说。

王春霞所说的场景是在北京经开区还未成立规划局之前。当时,北京经开区没有审批权,但规划局成立后,北京经开区第一次拥有了自己的公章,北京经开区可以在管辖范围内自己审批,形成一体化办公。“把相关的局都集中到管委会这儿来,我们在固定的日子就可以到那儿去提交我们的申请,过个一两天就给我们审批了,等于下一个日子就把审批的文件给我们带过来了,节省了很多时间。”有了审批权后,像松下电工这样的企业不用再跑北京市的职能局,在北京经开区一次就可办结。

“这个就是现在一枚印章管审批,一个窗口办业务的前身,这项工作我们20年前就已经开始了,为的就是让企业更便利。”张君说。

窗口接件,接完件后交给项目经办人,项目经办人到各个科室办理审批手续,全部手续办完了再交回到规划局办公窗口,规划局审核各部门盖完章以后再发出,这样就完成了一整套开工手续的办理,企业只需要等一两天即可办结。

“企业跟我们接触以后都说北京经开区真不一样,你们为企业服务就是做得好,从你们机构设置到服务态度,感觉前所未有。”张君回忆当时企业拿到施工许可证时候的态度说。

营商环境是一个地区经济软实力的重要体现,是区域发展的基因。优化营商环境既能提高竞争力也能提升生产力。29年的发展中,北京经开区也一直在传承和发扬,面临新形势,由改革而兴的经开区正深入落实“放管服”改革,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为更大范围内的改革提供“亦庄样本”。

2019年,北京经开区创新服务方式,启动“企业吹哨,部门报到”实体化运行模式,构建全域覆盖、高效运行、顺畅有序的为企服务网络。通过在每个区块建设“亦企服务港”,明确“打造党建指导基地,打造‘接诉即办’企业专席,打造政务服务绿色通道,打造‘七促’数据中心,打造亦城文明中心”五大主要任务,实现党务、政务、服务“三务合一”。今年七一前夕,随着所有亦企服务港的成立,北京经开区的服务触角延伸到了企业门口,让企业彻底实现了“小事不出厂,大事不出港”的愿望。

亦企服务港的成立不仅是党建引领下的模式创新,更是党建引领下营商环境的再升级。每周,亦企服务港的工作人员都会深入辖区企业,听取企业意见,为他们解决难题。今年上半年,亦企服务港亦庄港工作人员到松下电器走访问需时了解到,松下照明属于工业用地,销售公司在办理相关审批手续过程中遇到困难。亦庄港立即联系业务办理所涉及的行政审批局、营商合作局等相关职能部门。经过深入沟通,确认松下集团拟迁入区内的销售公司为松下电器配套下游企业,符合产业链整体布局要求,最终利用不到一周时间帮企业解决了问题。然而,在五一劳动节假期前夕,松下电器与并购公司交接的关键时刻,又发现松下照明营业执照即将到期,按照现行政策,将无法开展资产重组,无奈之下,松下电器又找到了亦企服务港亦庄港,在亦庄港协调帮助下,假日期间,相关部门责成专项小组为松下解决实际问题,最终在2天内帮企业办理了相关业务,确保企业顺利完成收购项目。

截至目前,亦企服务港11个港半年来共走访企业2620家次,新增企业台账392家。搜集企业动态信息192条,累计报送企业扩产经营、新产品研发、成功上市、企业关停、迁入迁出等有价值动态信息52篇。通过问需于企,主动解决企业诉求,累计收到企业诉求740件,其中服务港内办结575件,协调部门“吹哨”解决165件,咨询类问题港内解决率达到93%。

北京经开区是一座为企业而生的城市,为企业服务好是北京经开区的使命。一直以来,无论规上企业,还是中小企业,北京经开区都一视同仁,用符合企业发展的“政策服务包”,为企业提供全方位服务。近年来,北京经开区形成重点企业责任清单,将企业划分为“五子”重点企业、重点“服务包”企业、区级领导服务企业、专精特新企业等,用清单化管理方式为企业制定政策,提供全方位服务。

29年来,北京经开区始终坚持为企服务不松懈,今后,北京经开区还将持续在营商环境上发力,进一步聚焦市场主体关切,以坚决清除隐性壁垒、优化再造审批流程、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和加快数字政府建设为重点,有效推进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和突出问题改革,认真落实纾困惠企政策,着力打通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全力打好营商环境攻坚战,打造与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国际一流营商环境。

记者:蒋科平 田艳军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特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