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db:来源] 时间:2022-12-16 12:32:59
文 | 银行螺丝钉 (转载请获本人授权,并注明作者与出处)
公众号:定投十年赚十倍
同名微博:@银行螺丝钉
大家好,我是银行螺丝钉,欢迎来到这期的螺丝钉带你读书。
「螺丝钉带你读书」也陪伴大家度过了几十期,为大家讲解了很多有趣、经典的书籍和故事,比如《不上班也有钱》、《如何读一本书》、《战胜拖延症》等等。
还为大家详细介绍了几位投资大师:股神巴菲特、他的好搭档查理芒格和指数基金之父约翰博格。分享了他们的人生经历、投资生涯和投资的理念。
前期回顾:
第一篇:你的行为,正影响着你的投资收益 | 螺丝钉带你读书
在行为金融学里,最出名的一个研究,估计就是损失厌恶了。
简单说就是,相比获得而言,人们更讨厌自己损失已经有的东西。
这是人的本性,哪怕是小孩子都有这种损失厌恶。
比如「你再不听话,就不让你玩玩具了」的效果会比「你听话就让你玩玩具」好一些。
当然,得到和损失,都是相对来说的。
我们得有一个参照点。
很多时候我们判断自己是得到还是损失了,都是相比参照点来的。
比如说在投资股票基金的时候,很多投资者本身赚了不错的收益率。
按照理性人的假设,所有的赚钱的投资者,应该都是感到幸福的,因为钱变多了。
但实际上,很多投资者是非理性的。他会去跟别的基金比较,如果发现有其他基金超过了自己投资的基金,他就会感到不爽。
这也是一种基于参照点的损失厌恶。
损失厌恶会在不知不觉中影响我们的投资行为。
其中很出名的一个研究就是,为什么股票资产的长期收益会更高?
如果研究过去百年历史上美股的走势,我们知道,美股的长期收益比债券高。
国内也是如此,A股长期的股票基金十几年下来的平均年化收益率是14%,债券基金的平均年化收益率大约是6%。
很明显,股票基金的长期收益更高。
这个结论并不难获得。
但是换一个角度来想,既然这么多人都知道股票的长期收益高,为何股票的长期收益还是很高呢?大家干嘛还去买债券?
假如说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知道有一个生意很赚钱,那就会有很多人蜂拥而至都去做这个生意。
于是,就会把这个生意的利润做没了,这个生意的超额收益,不会长期持续。
而股票的长期收益比债券高那么多,为什么还是有很多人买债券呢?
这些人不应该都去买股票,进而导致最后股票的收益和债券差不多么?
其实不会,因为人有损失厌恶的倾向。最终还是少部分人才能接受直接投资股票类资产。
股票市场波动比较大,任何一个时间段买入,都有可能短期看到自己亏损。
虽然长期投资后能赚到钱,但看到亏损的时候,损失厌恶倾向会让这些人难以坚持投资。
最后,能接受股票资产的人始终是少部分。不会出现全员投资股票,导致股票超额收益没了的情况。
所以百年下来,股票相对债券的超额收益「源源不断」,其实背后的原因,有一部分就在于人的损失厌恶倾向,它保护了股票长期有超额收益。
但是因为有损失厌恶的倾向,只有少部分人能克服损失厌恶的倾向,自己去做股票资产的投资。
这也延伸出另一个结论:对大众来说,最好的持有股票资产的方式,是通过养老金、退休金、企业年金等计划,来间接投资。
很多美国的上班族,签订了养老金定投计划,并不知道自己投资的是美股指数基金。
等到几十年后退休的时候才去支取。这么长的投资时间,最后基本都是盈利的。
假设这些人知道自己买入的基金每天的涨跌,那么在损失厌恶的影响下,最后坚持下来的人也会很少。
之前也有朋友问,最后会不会指数基金普及,所有人都去投资指数基金了,其实并不会这样。只有少部分人能接受股票资产的波动,和由此带来的损失厌恶。
我们明白了损失厌恶这个倾向之后,其实是可以人为去改善它的。
改善的方法有两种。
第一种方法,是改变我们观察的频率。
这个螺丝钉以前也介绍过,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这篇:《频繁看账户这个坏习惯,得改改了》
A股市场每天都会有涨涨跌跌。
统计A股过去10年,一共有2432个交易日。其中,有1138个交易日是下跌的,有1294个交易日是上涨的。
换句话说,任意一天我们去看股市,会有
47%的概率看到下跌;53%的概率看到上涨。但是人们对损失产生的厌恶,和得到带来的喜悦,感受是不同的。
所以越频繁的看账户盈亏,实际上越容易让投资者感受到痛苦。
如果把观察账户的时间,从一天提高到几个月甚至一年,那感受会好很多。
这就是优化损失厌恶的第一种方法。
正确设置我们的参照点,是优化损失厌恶的第二种方法。我们会在下一期介绍一下~
作者:银行螺丝钉(转载请获本人授权,并注明作者与出处)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