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时间:2022-10-28 08:23:53
最近很多人在问“顾宪成的对联(顾宪成的对联是在东林书院写的吗)”,今天小编就顾宪成的对联(顾宪成的对联是在东林书院写的吗)这个问题整理了一些资料,希望对您有帮助。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家喻户晓、朗朗上口。想必大家都听过这两句话吧。尤其在学生时代的时候,师长们总是会用这副对联来激励正读书学习的我们。窗外的风声雨声,同室内的读书声一样,每一种声音都是对耳朵的一种洗礼。而且更是说了,作为学生,我们不仅仅是要好好学习我们的功课,对于社会上的事情多少也要了解。小到家庭里面的小事,大到一国之家的事情,还有社会上的各种事情,我们都要关心。
其实说起来,这句话也是非常简单,寥寥几个字,我们也都认识,联系起来的意思,我们也能够从文字中理解出来。但正是这样简单明了又朗朗上口的一副对联,就是可以流传上几百年的时间。那大家知道这副对联是从何而来的吗?最初创作出来的人是谁?创作出来又是做什么用的呢?今天我们就来讲讲这副对联背后的一些事情。
说起这副对联背后的事情,我们首先要提到的就是“东林书院”。不知道大家知不知道这座书院?这是明朝最为著名的一座书院。在当时可以说是影响力非常大的,尤其是对于国家朝廷的势力消长起着不小的作用。其地位可能就类似于我们国家现在数一数二的几所一流大学院校的地位一样。而开头我们所讲的“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副对联,就是题写在东林书院大门口的,也是成为了书院的宗旨。
那我们就要问了,为什么要创建这座书院?在古时候,我们也知道,社会的读书风气是非常浓厚的,一点儿都不逊色于现在,而且古时候尊师重道的气氛更是推动了民众纷纷向学读书。所以当时,书院讲会就非常流行,正如现在各种各样关于学习的讲座颇为相似。而创建东林书院的创建人,就是其中的讲会之人,名叫顾宪成,在多次讲学之后,名声远扬。
那讲学有了一定的基础之后,自然就想着扩大规模,让更多的学子能够读书学习。于是创建了东林书院,接着就在书院里面讲学。这里我们要提到的是,东林书院其实最开始建成的时候,是北宋时期,只是因为后来多次荒废再重修、荒废再重修,直到了明朝时候才正式发展壮大,声名鹊起。这其中,修复的重要任务就是前面我们提到的顾宪成先生。可以说顾宪成先生是给了东林书院一次真正落地生根、不断发展的机会。
东林书院开启第一次讲学时,是在万历三十二年。而到了万历四十年的时候,学院讲学的活动已经是非常频繁了,而且不止是自家的学院会举办讲学活动,临近的书院也纷纷效仿。像虞山书院就是第一座被东林书院感染渗透这种讲学氛围的书院。之后在多个地方,江右、徽州、关中与东林,就形成了一个书院群。
其实读书的风气不就是这样的吗?首先一个人或几个人开始注重并实践一些事情之后,收效越来越好了,规模就不断扩大,接着创办各种院校之类的,直接把对此事感兴趣的人聚集到一块儿,再慢慢散播开来。这不就是风气的形成吗?一开始,也许民众都不了解读书是什么,也没有见识到读书有什么用处,自然就不愿意主动去接近,但慢慢地,越来越多的人投入到读书这件事情当中,也吸引了自己前去了解。
而当书院逐渐壮大,学子越来越多,知名度也不断上升了之后,它会在社会上产生一定的效应。其实很大程度上也是归功于东林书院的讲学活动。那么,在社会中占据了一定地位之后,也就赢得了在朝堂上的一席之地了。于是相关的创办者就顺其自然地投身到国事当中。其中非常典型的,就是东林书院的重修者顾宪成先生,他题写的“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就是一个很好的证实。
关心自身学习的同时,也要关注国家大事。投身于自己热爱的读书之事,也是为了有一天能够为国家尽自己的一份力。但是,很多事情并不是按照着我们的想象完美发展下去,正如东林书院。当触及到一些官场事情的时候,也会惨遭被毁的厄运。不过后来,东林书院原址被毁之后,书院相关人士就将其转移至无锡其他地方,继续他们的讲学之路。
远离了一些不利于书院的发展的因素之后,他们想要做的事情,读书讲学,依旧可以坚持、进行着。只不过曾经的辉煌,已经成了一种伤痕,留下的只剩记忆,还有这副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对于我们后世人来讲,这一副对联就是对我们读书与承担社会责任的一种警醒,而对于当时的相关人士,尤其是顾宪成先生来讲,这就是一段历史,一段关于他们的兴衰史。也许会觉得惋惜,也许是一种思念,又或是一种愤慨。当我们了解了文字背后的一些事情之后,我们再读着这样朗朗上口的话语,也许心中更多的不是一种喜悦,更多的是一种担当。不知各位有何感想?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