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时间:2022-10-14 17:21:18
最近很多人在问“对联出句集锦(对联出句大全)”,今天小编就对联出句集锦(对联出句大全)这个问题整理了一些资料,希望对您有帮助。
昨晚收到一条咨询,是关于对联的,初看之下不知从何讲起。
因为若是问对联规则,是好讲的,无非一二三四,但是涉及到内容意境,这些东西就与悟性、根性有关,很难说清道明。当然行文也是有文法的,对联这种民间喜闻乐见的文学形式(因为它的特殊性,甚至有可能不能称其为完整的文学体裁),虽然有很多朋友归纳总结,但无非也是平仄和结构方面的知识,与这位朋友的咨询内容是有些差异的。
他问的是什么呢?
这是两个问题,我们去掉修辞,专注问题本身。
一是如何抓住出句重点(对句的写作是在抓住出句重点基础上的后续操作)。
二是平仄勉强应付,如何对出好的意境。
这两个问题其实有关联,但是回答起来又可以毫不相干。特别是第二个问题,如果要认真探讨的话,他的“平仄勉强应付”和“意境好坏”之间并没有关联——首先要有了好的中心思想(立意),一篇作品才可能有意境,而平仄调整不过是对联这种形式的必须格式。
打个简单的比方,“好对联”的定义,大概跟“好人”的定义差不多。你有意境,就是好人,你不管平仄,那连人都不是,谈什么好人?
我们先要在格式上遵守,才能算人,然后才有资格谈人的好坏,谈对联的意境。
把这个概念理清楚之后,这位朋友到底想问什么呢?是怎样做一个好人,而不仅仅是成为一个人。描述一个人非常容易,因为所有的人有实体共通特征,但是描述一个“好人”就相对模糊了。
这就是这个问题的难处,七弯八拐,到最后,无非还是在问,要怎么样在内容意境上写好对联?所以虽然两问,实际上又没什么区别。
那我们搞清楚第一个问题,抓住出句(上联)的重点,在规则之下,逻辑之中,意境之内写好对句,不就是写出了好的对联?这样不就顺便将第二个问题也解决了?
其实抓对联的重点,和抓所有文体的主旨是一样的。但是对联这种形式和文章不同,对联是脱胎于格律诗对仗的中二联,所以不论是平仄上的相对,内容上的关联,文法上的展开,都承续于语言精炼的近体诗。
记住,对联出自近体诗的颔联、颈联。是先有格律诗,后有对联。
但是对联独立出来之后,又和格律诗有了一些不同,出现了长联、一字联等特有形式,在平仄上也不再严格遵守格律,而仅仅是要求上下联相对,同时吟诵通顺清朗、抑扬顿挫就行。
这些区别,总结起来无非两点。
第一,规则相对宽松了(字数不限,平仄关系变灵活)。
第二,内容更丰满了。因为从律诗中二联独立出来,也就是说一副对联从文法上来说,要完成一整首诗的任务,所以出现了长联。当然,更多的都是使用颔联、颈联铺陈写法,只是简单做片面描写,留下大量空白,让人意犹未尽。但是颔联、颈联这么做,是因为有首联、尾联交代收合——对联只有两句,没有这些辅助,因此要么纯粹写景留白,不堪成文;要么就加长篇幅,形成长联。
长联我们就不说了,有些长联比词还长,上下联还要相对,不存在抓单个出句重点的问题。比如天下第一长联,云南昆明滇池大观楼联:
上联
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
看:东骧神骏, 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
高人韵士,何妨选胜登临,
趁蟹屿螺洲,梳裹就风鬟雾鬓,更蘋天苇地,点缀些翠羽丹霞,
莫辜负,四围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
下联
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谁在!
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
伟烈丰功,费尽移山心力,
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
只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
要说这是上下片的词,还是长调,应该没有谁有意见吧。就算说是一篇骈赋,问题也不大,只不过在平仄、字数上对仗更严谨。
文采好则好矣,但是硬生生闯入对联领域来降维打击,终归是过犹不及。
我们只看短联,则更加类似于格律诗中的颔联、颈联。形式上类似,文法上也大致相同。
所以要如何抓住出句的重心?和抓住诗句的“诗眼”是一样的。
在这里,权且称之为“联眼”。
诗眼是诗歌中最能开拓意旨和表现力最强的关键词句。
联眼也一样。
简单来说,“诗眼”、“联眼”在整首作品中起到相当关键的作用,不但表现能力强,还能控制整首作品的意境走向。
所以,要抓住出句的关键重心,无非就是从表现力和文思关键点去寻找“联眼”。
诗是精炼的韵文,所以诗眼就是简单的字或者词,对于短联来说,亦是如此。
那么该如何像抓“诗眼”一样抓住对联中出句的“联眼”呢?
我们会发现这些关键字基本上都是动词,或者动词化的名词。它们在诗、联中画龙点睛,让整个句子活起来。这些动词连接起不同的意象,添加了生气。我们之所以称之为“眼”,其实是因为在这些字词里看到了灵气和生命力。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如果眼不灵动,不放光,那整首诗、联都死气沉沉,自然不吸引人。
如:
北斗七星,水里连天十四点
南楼孤雁,月中带影一双飞
这副对联中,出句的关键字就是“水里连天”的“连”字,一个字就将水天一色,如同镜子的画面描写了出来,因此才会有北斗七星十四点的奇异景象,也大致规划出了月色、秋空的大情境,为下联的景色描写定下了框架。
因为对联格式的特殊性,所以在下联的相对位置,必然是词性相同,词义不同的字,自然也是动词,也是对句的关键,即“月中带影”的“带”字。
我们要注意的是,这样的“联眼”,其实有别于“诗眼”一字动全篇,它们只要承担让本句灵动起来的功能。就好像“连”字活起来的是出句,而因为对联的特殊性,其对句必然也是类似关键字词,上下勾连,一动都动,整副对联的动态、情境在平仄限定下,结构重复,节奏自然就一起灵动起来。
从音律上有平仄保证,从内容上有“联眼”保证,一副好的对联基本上就架构已定。我们接着需要做的,就是用自己的词汇量来适当地选字词,构建整个对联——有平仄骨架,有画龙点睛,剩下的就是添其羽翼,振翅高飞了。
又如:
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
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这副对联的眼在哪?很明显,出句的眼在“看”,前面的都是定语“宠辱不惊,闲”,后面则都是看到的景象:“庭前花开花落”。我们抓住出句的“看”字动态,自然就能感受到作者当时的行为状态。下联进入情感抒发,在对应位置上使用了“随”,则用来表达心境状态。这两个字就是这副对联上下联各自的“联眼”。它们是围绕着中心思想(心意淡泊)的两口活泉,让作品朝着正确的方向流动起来,既表达出作者的张力,又引导着读者的感受。
当然了,因为对联的形式不断扩张,甚至玩出很多结构花样来,这种抓字眼的赏析、判断、创作的方法,适用性也是因作品而异,因人而异。
就好像前面所说的长联,这种方法就不适用,我们要做的就是抓住长联出句的中心思想,而这个主旨很可能就不是一个字词、一个眼能够胜任的,有可能是一句话,甚至两三句话连起来的表达。
但是对于短联来说,这种方法是好对联的赏析和创作方法,基本上八九不离十。
没有“诗眼”的诗是垃圾诗,没有“联眼”的对联也就是个俳句而已,连顺口溜都算不上,没有什么价值。
顺口溜至少还押韵。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