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db:来源] 时间:2022-10-07 08:32:05
“为什么就跟你讲不通呢?”妈妈的声调开始提高了。
也没有了之前的和气,还似乎忘记了这是在小区大门口。
三岁左右的儿子,骑在平衡车上,一直嚷着不回家,还要继续玩。
而且还不许自己的新玩伴回去。
他的玩伴是一个年龄相仿的女孩,骑着自行车,在一旁静静地看着。
两位妈妈轮番劝着小男孩,“明天再约,早点出来玩吧”
“你看,四周的人都要回家了。”
可是倔强的小男孩就是不听,说要玩,不回去。
小女孩跟着妈妈回去后,小男孩就更急了,也不知道怎么玩下去,就在原地没动,妈妈的火气却上来了。
因为讲了这么久的道理,还是不听。
最后就开始责备他了,说他不听话,还吼他,“你玩啊,你自己玩个够。”
“明天不要出来了,我不想带你出来丢人。”
最后一手拉着孩子,一手提着车子回去了。
我那时刚好在大门口等小朋友回来。
看到小小的男孩被妈妈反问着、质疑着、责备着。
看到妈妈焦急的心,慢慢窜起的火气。
真想告诉她:其实这个时候,不要跟一个三岁的小男孩讲道理。
因为他满脑子都是继续玩,好不容易遇到喜欢的玩伴,多么美好快乐,谁舍得呢?
他根本听不进你的道理。
那可以怎么办?
试试转移他的注意力,引导他们的行为。
比如可以告诉他:“我们一起去滑滑梯那边,看有没有小朋友在玩。”
这时就能引起他的注意力。
这一招在我家小朋友小的时候,屡试不爽。
当他们愿意去的时候,就不会再跟你较真当前的问题了。
接下来,要做的就是趁机约定好时间。
“你看,已经不早了,我们还去玩10分钟,就回家,可以吗?”
孩子一听,还可以玩,往往都会痛快的答应。
然后在五分钟的时候提醒他一次。
最后时间快到了的时候,再提醒一次。
这样,他们会很愿意配合。
当然,有时也不会管用,就是好几个孩子玩疯了的时候。
这样的时候不多,我觉得可以特殊对待,让他们痛快的玩。
而在大多数的情况下,用上面的办法,能起到很好的沟通效果。
还能避免自己在公共场合对孩子发脾气。
也能让孩子感受的是商量,而不是父母的强迫。
让孩子从小感受到被尊重和能商量,真的很重要。
这决定了他们自尊心、独立性、人际交往的很多方面。
所以,当讲不通道理的时候。
第二招就是试着“双方各退一步”。
这一招经常会用在跟大孩子的沟通中。
因为他们有了自己坚定的想法和脾性。
在很多父母的心里,是把自己当支配者,而孩子只能做服从者的。
所以会要求孩子无条件听从自己的安排,而不管孩子内心是不是不满或者反抗。
他们利用恐惧来控制孩子。
只要你不服从,就要被教训一顿。
这样的成长环境对孩子来说是很痛苦的。
所以越压制,到了青春期,他们觉得自己有了反抗的力量和机会时,就会越爆发、越叛逆。
而尊重孩子的父母会懂得让步。
这种让步不是纵容,因为这不是毫无原则的满足孩子。
而是能看到孩子的需求,听到孩子的声音。
这能避免很多大人的误解。
我也经常会因为一些事情跟小朋友僵持。
比如有时到了练习钢琴的时间,可他却不想去,还是捧着课外书。
“我还看一会儿。”
“马上去,不要看了。”如果这样说的话,他往往会很反感。
“还看多久呢?”如果这样问,就会好很多。
“10分钟!”他说。
“那好,10分钟。”
到了时间的时候,提醒他一下,就会立马放下书,开开心心地去练习。
那这样做,是不是每次都会跟我们讨价还价?
当然不会每次都这样,因为孩子心里明白,有些事不需要讨价还价。
而有些事,这样做也没有效果。
比如把练习取消,没有特殊原因,那是不可能的。
很多时候,看到父母气得拍桌子,而孩子涨红着脸对抗着。
这时最需要的就是冷静,冷静下来后再商量。
亲子关系中,不要争输赢。
当冷静下来后,有了爱和宽松的沟通环境时,很多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最后说说第三招,就是“攻心”和“行动”。
跟孩子相处,一定要努力去读懂孩子的心。
可是现实是太多太多的父母正失去耐心,都没有时间去倾听孩子,更何况是去理解孩子的内心。
当孩子说不的时候,要想想他这样说的缘故。
孩子只是舍不得玩伴,又不是故意跟你置气。
反而是大人的急躁误解孩子的心意。
假如你能像个孩子那样,站在他们的角度考虑问题,那会收获孩子的信任和亲密的爱。
当然,读懂了孩子,理解他们的行为,仅仅是知这个层次。
我们还需要“行”。
这个“行”就是父母的行为榜样。
这可比讲道理又用的多。
比如很多爸妈问我:“鱼爸,怎么才能让孩子爱阅读?”
答案有一半在父母身上,“父母是不是爱阅读,是不是真的重视阅读。”
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这个孩子一定会爱上阅读的。
也许刚开始会很难,但是去做了,而且坚持下来就会收获到效果。
宋代有一个牛爸叫苏洵。
他在儿子们出生前,还是一个潇洒公子。
可是当他知道自己当爸爸后,性情就变了。
三字经中说“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
而且他不仅仅自己努力读书,还影响着苏轼和苏辙两兄弟。
还有一个这样的小故流传着:
每当孩子玩闹的时,苏洵就故意躲进角落,拿出一本书津津有味地阅读着。
每一个孩子都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等他们上前探寻父亲的“秘密”,他又连忙把书合上,装作若无其事的模样。
久而久之,两个孩子便对书本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即便父亲不在身边,也会如饥似渴地阅读父亲的藏书。
我相信这个故事是真的。
德国哲学家雅思贝尔斯说:教育就是一颗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父母的言传身教,胜过千百个大道理。
所以,当你发现跟孩子讲道理没用的时候,试试这些法子吧。
这样自己跟孩子都能轻松一点,关系亲密一点。
来源: 重庆教育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