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互联网 >

不假思索的假是什么意思(翠色欲流的欲是什么意思)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以“走进祖国西部”为主题,选择了体裁多样、内容丰富的文章,使学生从多个侧面了解西部的建设与发展,了解西部的文化与风情。《草原》、《白杨》、《丝绸之路》、《把铁路修到拉萨去》叙事与写景相结合,优美的语言文字与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相得益彰。

基础知识

一、词语

一碧千里 翠色欲流 襟飘带舞 栩栩如生 不计其数 浩浩荡荡 五彩缤纷 崇山峻岭 美轮美奂 浑黄一体 斗志高昂 七零八落 不翼而飞 晴空万里 劈头盖脸 始料不及 杯水车薪 废寝忘食 夜以继日 银装素裹 严阵以待

2、解词:

七零八落:形容零散稀疏的样子。

劈头盖脸:从正前方对着头和脸劈下来、盖下来。

杯水车薪:比喻无济于事,解决不了问题。

废寝忘食:顾不上吃饭,忘了睡觉。形容勤奋专心。

高大挺秀:高大笔直,挺拔秀丽。

栩栩如生:形容艺术形象非常生动逼真,像活的一样。

不计其数:没法计算数目,形容很多。

浩浩荡荡:水势大的样子,也形容声势壮阔广大。

崇山峻岭:高大陡峭的山岭。

美轮美奂:形容房屋高大华丽。

一碧千里:形容草原十分宽广。一,全、都的意思。

翠色欲流:形容翠绿的颜色很浓,就像水要流动一样。欲流:将流而未流的意思。

3、近义词:

清鲜——清新 明朗——晴朗 勾勒——勾画 奇丽——美丽 飞驰——飞奔 热闹——喧闹 响亮——洪亮 天涯——天际 矗立——耸立 飘扬——飘荡 凝望——凝视 繁荣——繁华 清晰——清楚 沉思——深思 分辩——争辩 软弱——懦弱 确实——确凿 关键——要害 高昂——昂扬 提供——供应 迅速——快速 威胁——要挟 高傲——骄傲

4、反义词:

明朗——阴暗 舒服——难受 洒脱——拘束 迂回——径直 团结——分裂 大方——害羞 典雅——粗俗 鲜艳——素净 漫长——短暂 丰富——贫乏 清晰——模糊 粗壮——细小 坚强——软弱 凝固——融化 狰狞——慈祥 恶劣——优良 稀薄——浓密 通明——漆黑 高傲——谦虚 坚硬——松软 动摇——坚定 复杂——简单

5、日积月累:

(1)、《浪淘沙》【唐】刘禹锡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2)、凉州词【唐】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加上标点符号换成

黄河远上,白云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3)仿写:造句“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

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示例:交警叔叔、阿姨为了维护交通,日夜坚守在岗位上,哪儿需要他们,哪儿就有他们的身影,不管是刮风还是下雨,不管是严寒还是酷暑,他们总是坚守岗位。

课文理解:

1、《草原》一课记叙了(老舍)先生访问内蒙古草原时看到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内蒙古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全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描写了(草原秀美)的景色,又写了(远迎宾客)、(亲切相见)、(热情款待)、(联欢话别)的四个场景。通过这些画面,表现了草原的(风光美)、(人情美)和(民俗美),表达(蒙汉民族间的深情厚谊),抒发了作者对(祖国河山的无限热爱)之情。

2、句子理解:

(1)、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理解:“渲染”“勾勒”均是绘画用语,“渲染”是指用水墨或淡的水彩涂抹画面,以取得不同寻常的艺术效果;“勾勒”是指用线条勾画出轮廓。“翠色欲流”是指青草鲜嫩,颜色青翠,似在流动,富有生机。这句话中,作者用上了比喻的手法,把小丘的线条比作一幅中国画,突出了草原的辽阔碧绿,小丘线条的柔美。

(2)、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理解:这句话写出了草原辽阔碧绿的特点。

(3)、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理解: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草原景色的美丽。

(4)、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理解:“像一阵风”写出了草原人民来的快,表现出草原人民迎接远客的急切心情,“像一条彩虹”表现出草原人民的热情。

(5)、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理解:蒙汉人民情深似海,怎么忍心马上分别呢?大家站在蒙古包外,望着一望无际的草原,在夕阳里互相倾诉着惜别之情。表现了蒙汉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这句话在全文的结尾,起点明中心、总结全文的作用。

3、拓展延伸:老舍,满族,原名舒庆春,第一部作品《老张的哲学》,长篇小说《猫城记》、《骆驼祥子》,中篇小说《月牙儿》、《我这一辈子》,短篇小说《微神》,长篇巨作《四世同堂》。

1、《丝绸之路》生动描绘了(两千多年前中国与安息国)交流的一幕,再现了西部灿烂辉煌的历史文化。说明了丝绸之路不仅是(古代亚欧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还是促进亚欧各国和中国(经济)、(政治)、和(文化交流)的友谊之路。

2、句子理解 :望着这座群雕,就仿佛看到了当年丝绸之路上商旅不绝的景象,仿佛听到了飘忽在大漠中的悠悠驼铃声„„

理解:这句与课文的尾句“两千多年后的今天,每当人们凝望‘丝绸之路’巨型石雕,„„”相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浑然一体(首尾呼应的好处)。

3、资料袋:丝绸之路上一些著名人物,如,出使西域的张骞,投笔从戎的班超,西天取经的玄奘。

1、《白杨》一文用了(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的表现手法,将(高大挺秀的白杨)与(扎根边疆的建设者形象)交融在一起,白杨(不择环境)、(不惧灾害)、(茁壮成长),是(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无私奉献)的建设者化身。赞扬了一代又一代(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建设者。

2、中心思想:文章写的是在通往新疆的火车上,一位父亲向孩子介绍白杨树的事。作者借白杨,热情歌颂了边疆建设者扎根边疆、服务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

3、线索:望白杨——说白杨(爸爸介绍白杨,同时也借白杨表露自己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决心)——希望孩子成为白杨(借物喻人)

4、重点句子理解:

(1)、“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理解:这是爸爸介绍白杨树的话,这段话写出了白杨树的特点(分别是:直;适应力强;坚强不动摇),表现了白杨树的两种精神:一是忠诚无私,尽职尽责;二是不怕困难,坚强执著。

(2)、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见火车前进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理解:“高大的白杨树”暗喻老一辈的新疆建设者;“几棵小树”暗喻边疆建设者的后代。爸爸自己已经扎根边疆,献身边疆,他希望自己的子女如同小树一样经受锻炼成为建设边疆的栋梁之材。爸爸微笑是因为他相信儿女们在老一辈的教育下,一定会经受考验,成长为新的边疆建设者。

作者笔下的白杨实际上就是(爸爸),小白杨树实际上就是(他的儿女),爸爸嘴角浮起一丝微笑是因为(他看到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小树迎着风沙成长起来也就是(一对儿女如小树一样经受锻炼,成为建设边疆的栋梁之才)。

(3)、车窗外的白杨——于茫茫戈壁站得高大挺秀;

父亲眼中的白杨──不择环境,不惧灾害,茁壮成长;

父亲心中的白杨──就是扎根边疆、无私奉献的边疆建设者的化身。

(4)、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

理解:这是一个设问句。表白,解释说明。一个“也”字,说明爸爸说树就是说人。爸爸看到戈壁滩上高大的白杨树,触景生情,以白杨自勉,在托物言志。勉励自己要像白杨一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不软弱,也不动摇。他的表白正是无数边疆建设者身上的奉献精神。

5、本文在人物描写上也很有特色。抓住了爸爸的语言和神情的变化,来暗写他心理的变化、志向与心愿——

① 第一次是“出神”和“沉思”,因看到车窗外高大挺秀的白杨树触景生情,想到环境,想到了自己和战友,浮想联翩;

② 第二次是“微笑”,因为听到孩子关于白杨树的争论是那么天真幼稚;

③ 第三次是“严肃”,因为他与孩子们谈白杨特点,尽管孩子们还不懂,而实质是在借树喻人,抒怀言志;

④ 第四次是“又陷入沉思”,是由树想到了子女,从自己想到孩子的未来;

⑤ 最后一次是“浮起一丝微笑”,是想到孩子们也将扎根边疆,为事业后继有人而感到欣慰。

6、通过阅读课文中爸爸对白杨树的介绍,我知道白杨树有这样的特点:高大挺秀、生命力顽强、坚强不屈、不畏灾害、生长迅速。

1、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记叙了西部建设者在(环境极其艰恶劣)的情况下,用(智慧和力量)克服了一个个(世界级难题),攻克了(国际性技术难关),歌颂了西部建设者(富有智慧和力量)、(勇于吃苦奉献)的精神。

2、课文采用这样的抒情方法:

一是直抒胸臆,通过8个感情色彩强烈的感叹句“把铁路修到拉萨去!”,充分表达了筑路大军的信心与决心以及所遇困难的严峻以及克服困难和取得胜利的喜悦之情。

二是运用恰当的比喻,更加突出了建设者的豪情壮志。

三是语言直白简洁,有很强的节奏感,字里行间充溢着乐观情怀。

3、开凿风火山隧道主要遇到三点困难:一是冻土层;二是恶劣天气;三是极度缺氧。

4、重点句子:

①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理解:句子充分反映了建设者们排除万难、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执著精神。

② 难怪一些西方媒体预言:中国人要在这样不良的地质上打隧道,是根本不可能的事!

理解:“根本不可能”意思是这样的隧道绝无打通的希望。这句话更加强调了工程艰巨、要求很高、难度很大,衬托出了西部建设者们的勇敢、实干与创新精神。

更多内容请希望星精品托管辅导班公众号(xiwangSTAR)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特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