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db:来源] 时间:2022-07-02 17:32:20
相信绝大多数人对于“美人鱼”的第一印象,来自于安徒生童话《海的女儿》,当年海公主小人鱼为了心爱之人,不惜出卖自己的歌喉,牺牲自己的自由,忍受剧痛将鱼尾变成人腿,即使如此牺牲,还是走向了悲剧结局。
受其影响,西洋传说中的人鱼,几乎都以“上半身是人(多为女性),下半身是鱼”的形象出现,时至今日,无数小说、影视剧仍然会这样塑造人鱼。
然而不同于西方世界,中国古书中记载的“人鱼”,光是形象,就有三四种,他们或是人头鱼身、或是长着四只脚,并且入水不湿,眼泪会变成珍珠,甚至有无数人曾“见过”他们。
中国关于人鱼的最早记载,出现于《山海经·海内南经》,上书:伯虑国、离耳国、雕题国、北朐国,皆郁水南。注:离耳,锼离其耳分令下垂以为饰,即儋耳也,在朱崖海渚中;雕题,黥涅其面,画体为鳞采,即鲛人也。
《搜神记》中写道:南海之外有鲛人,水居如鱼,不废织绩,其眼泣,则能出珠。
《太平广记》上书:海人鱼,东海有之,大者长五六尺,状如人,眉目、口鼻、手爪、头皆为美丽女子,无不具足。皮肉白如玉,无鳞,有细毛,五色轻软,长一二寸。发如马尾,长五六尺。阴形与丈夫女子无异,临海鳏寡多取得,养之于池沼。交合之际,与人无异,亦不伤人。
可以说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古人对“人鱼”的了解,也越来越详细,他们甚至知道人鱼会吐丝、纺织,眼泪会变成珍珠,并且将人鱼养在池塘里。司马迁更是在《史记》中写道,秦始皇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即我们说的“长生烛”。
裴骃亦在《史记集解》写道:“秦始皇冢中以人鱼膏为烛,即此鱼也。今帝王用漆灯冢中,则火不灭。”
经过众多专家学者研究讨论,认为《山海经》中的“鲛人”(人鱼),极有可能是大鲵(俗称娃娃鱼),首先,大鲵的外观满足“似鮎,四脚”,其次大鲵的声音“如小儿哭”,最后秦始皇陵中的“长生烛”,极有可能是大鲵的油脂。
看似合情合理,那么问题来了,大鲵一般栖息在海拔1000米以下的溪河深潭内的岩洞、石穴之中,而且它是淡水两栖动物,盐会对它造成伤害,自然不可能生活在大海里,所以又怎么可能频频被人从大海里发现呢?
于是后来科学家们认为,海洋草食性哺乳动物儒艮,才是“美人鱼”的原型,它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海洋动物之一,头圆有脖子,嘴小唇厚,口内有齿,而它的前肢呈鳍状,远远看去,就像人类的两只手。加上它的身体整体呈现灰白色,无鳞,贴近人的肌肤,整体形象确实符合“美人鱼”的样子,所以它更有可能是“美人鱼”的真身。
但仍然有很多人无法接受这个推测,觉得“美人鱼”就是《山海经》中的鲛人,只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灭绝了而已。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