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db:来源] 时间:2022-05-06 14:36:38
“冠”字的来历冠县始建于隋开皇6年(公元586年),时称冠氏县,因古“冠氏邑”得名。春秋冠氏邑,治今东古城镇。冠氏邑的来历、含义,传说有二:一说,春秋时期,晋国有一官吏,专掌设计制作冠(帽子),他设计制作的冠既新奇、恬静、美观、大方,又便于区分官阶、贫富、贵贱、尊卑,甚为时尚,因此,得宠于晋侯,晋侯便赐之以姓,封之以地,其家族以职业为姓称冠氏,其封地以姓为名称冠氏邑。一说,春秋时期,晋国有个制度,即对有战功的武将,由晋侯亲自授予饰有鸟翎的桂冠一顶,以旌表其英雄业绩。该国时有一名武官,足智多谋,英勇善战,屡建功勋,晋侯便授之以冠,并赐姓冠氏,后转为文官,封为邑大夫,其封地则以姓为称冠氏邑。以上两说,是否属实,没有证据,谁是谁非更难分辨。查《中国姓氏汇编》、《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在春秋时期,统治者赐功臣以姓、各大夫、官吏、贵族以职务或职业为姓的及封地以受封者之姓为名的,确实有之。与孔子及其弟子冉雍有关的村名春秋时期,孔子及其弟子周游列国时,曾来冠县讲学传道,留下多处历史古迹,冉子墓是其中之一。冉子墓位于冠县县城西北9公里高王段村冉子中学院内。孔村,因传孔子周游列国曾在此留宿而得名。初名孔圣村,后简化为孔村。马寨,因传春秋时期孔子闻名弟子冉雍周游列国曾在此歇马用餐而得名。初名马站,后谐音为马寨。万善乡有前马固、后马固、东马固等村,传因冉雍周游列国至此病重,全身“麻木”,故得名初名麻木村,后谐音“马固”。万善乡有前田平、后田平、北田平等村,相传因冉雍周游列国至此“染病”得名,后用谐音称为“田平”,现拓建为前、后田平。万善乡有高王段,传因冉雍周游列国在此病亡断气,故名“亡断”,后用谐音称为王段,又因村中高姓居多,遂名为高王段,现拓建为高、王、马、黄、南等几个王段村。万善乡有崔王段:明初,崔姓从山西洪洞县迁此立村,因村近孔子著名弟子冉仲弓病亡断气的地方,仿“高亡断”,取村名为崔王段。万善乡有孝子哭,传因冉雍病逝后,服孝者皆哭,故名孝子哭。明代更名孝子堡,现复名孝子哭。与孟子有关的村名冠城镇有西提固:一传明代某王子经此病危啼哭,二传冉雍周游列国病逝,百姓闻之啼哭,三传孟子经此,百姓 闻之提壶送浆;“啼哭”、“涕哭”、“提壶”三者其音相近,后沿称提固,现拓建为东、西提固。冠城镇有直隶村,传因孟子游此“止车而立谈教化”得名,初名“止立村”,清代名为止历村,后演化为直隶村。前张平,冠县烟庄乡前张平村旧有“晓春亭”,“晓春亭”是由东汉张平子为纪念孟子在此“晓谕景春”,说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名言所建。故名张平子村,后简化为张平,现拓建为前、后张平。店子乡,传因孟子经此,迎送者有千家之多而得名。初名“千家店”,后用谐音称为“三家店”,再后复称千家店,现简化为店子。 与孙膑的蛇形十八阵有关的村名 据传说,当年孙膑与庞涓在齐魏交界之地相峙一年多,马陵之战实际上是一个战役。为了与远道而来的强盛魏军周旋,孙膑曾利用自己认识地理的优势摆了个“蛇形十八阵”。这十八个地名如今都存在,分属邻近的莘县、阳谷、冠县和东昌府区,只是多数将“阵”字换成了“镇”字,成了一级行政区划。当年的十八阵依次是: 张丘阵(今阳谷县张秋镇) 谷山阵(今阳谷县城区) 阿城阵(今阳谷县阿城镇,有人说即孙膑故里) 七级阵(今阳谷县七级镇) 安乐阵(今阳谷县安乐镇) 迷魂阵(今阳谷县大布乡大、小迷魂阵村) 斜店阵(今阳谷县西湖乡斜店村) 定水阵(今阳谷县定水镇) 海雾阵(今东昌府区李海务镇) 沙家阵(今东昌府区沙镇) 燕店阵(今莘县燕店镇) 河店阵(今莘县河店镇) 马桥阵(今莘县河店镇马桥村) 定远寨阵(今冠县定寨乡) 堂邑阵(今东昌府区堂邑镇) 桑阿阵(今冠县桑阿镇) 柳林阵(今冠县柳林镇) 真假阵(今冠县贾镇)在这十八阵中,孙膑坐镇阳谷迷魂阵(今仍有此村,建筑组成奇特,原有孙膑庙,居民均为孙氏后人)发号施令。与马陵之战有关的村名在冠城镇有前谷子头、东谷子头、西谷子头、南谷子头、孟谷子头等村庄,都与魏太子申被杀有关。战国时期“马陵之战”后,魏太子申被杀,身首异地,魏太子申的“首墓”原来叫孤子头,后演变为谷子头;魏太子申的“尸墓”在冠城镇斜店乡的史村,初名尸村,后雅称为史村。与穆桂英大破天门阵有关的地名 传说:到了北宋时,穆桂英大破天门一百单八阵的事也有大部分发生在冠县、聊城一带。当时,辽国大摆108镇(阵),其中黄沙阵设在武水(即今东昌府区沙镇),后被穆桂英平定,改称沙镇,至今沙镇南街还留有穆桂英点将台遗址,附近的一条小街叫点将台胡同。除沙镇外,这里方圆几十里,以镇(阵)为名的村镇城乡比比皆是,如:沙镇、贾镇、桑阿镇、定水镇等等。 由孙膑、穆桂英的故事可以推定,从北宋初到明朝初期的大移民之前,冀鲁豫交界处的这片土地,确是一个整日战马嘶鸣、伤痕累累的古战场!与临近寺庙有关的村名万善,因村傍万善寺而得名。唐寺,因村傍唐代寺庙而得名。三庙,因村东北有三奶奶庙而得名,初名三奶奶庙,现简化为三庙。草镇,因傍“草镇寺”而得名,初名“草镇寺”,后简化为草镇。活佛堂,因傍“活佛堂”而得名。近古寨,因村傍“金鼓寺”而得名,后讹化为“近古寨”。与神话故事有关的村名白塔集,传因天神偷了托塔天王李靖天王白色宝塔下界于此故名东白塔,后因设集改名白塔集等。与杨家将的故事有关的村名杨召,因杨家将在此设招兵站而得名,初名“招兵”,后演化为“杨召”。东木堤,传因在元代“无敌村”东建“东无敌”村而得名,取杨家将天下无敌之意,后用谐音称为“东木堤”。与明初移民有关的村名谈二寨。冠县贾镇有谈二寨村,传因有人用箩筐担着儿女来此立村,初名“担儿寨”,后用谐音称为“谈二寨”。现有王谈二寨、许谈二寨村等村。崔拐。北馆陶镇崔拐,相传,北宋初期,四周有一寺院,主持人崔某落居寺旁,渐成村落,因从村至寺道路迂回曲折,拐变抹角,故名崔拐。刘八寨。辛集乡崔刘八寨,明永乐年间,崔姓人家从山西洪洞县迁此立村,因处旧“溜八寨”之域,取村名为崔溜八寨,后演变为崔刘八寨。北崔庄。北馆陶镇北崔庄:明永乐十三年,崔等姓从山西洪洞县迁此立村,因崔姓定居较早,取名崔庄。崔八里庄。冠城镇崔八里庄:明洪武八年,张、闫两姓从山西洪洞县徒居冠县城北八里外,渐成村落。清末,崔姓兴盛,改名崔八里庄。崔庄。柳林镇崔庄:明嘉靖二年,崔姓从山东省兖州府迁此立村,因人少村小,人称小崔家庄,后简化为崔庄。崔家庄。清水镇崔家庄:相传,元代此村名辛兴庄,由泥瓦工匠铺舍发展而成,因辛姓居多,故名,后崔姓兴盛,改名崔家庄。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