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db:来源] 时间:2023-03-31 11:31:19
叶榕 整理
又是一年赏梅时。论及画梅,五代有滕胜华写《梅花白鹅图》,宋代画家释仲仁始创墨梅画法,有“墨梅鼻祖”之称,扬无咎 《四梅花图》流传至今,元代则有爱梅、咏梅、画梅成癖的王冕,其《墨梅》画、诗,皆远近闻名。明清时期,“扬州八怪"中咏梅、画梅的名家,如金农、汪士慎,为世人知晓。
传世书画名迹中,赵佶《梅花绣眼图》页精细纤巧,敷色厚重,自有一种富贵气息;王冕和吴镇合作的《梅竹双清》卷寥寥数笔,清韵有余;沈周《画瓶中蜡梅》轴造型稚拙,予人一种质重有力、古趣盎然的感觉;朱耷《古梅图》轴则根部无土,树心中空,暗示国土为异族人所夺,表达了他对明朝的怀念之情。《澎湃新闻·古代艺术》特呈现故宫博物院及主要文博场馆收藏的历代梅花名迹。
宋 扬无咎 《四梅花图》卷(局部)
梅是中国特有的传统花果,已有3000多年的应用历史。《书经》云:“若作和羹,尔唯盐梅。”《礼记·内则》载:“桃诸梅诸卵盐”。《诗经·周南》云:“摽有梅,其实七兮!”。在《秦风·终南》、《陈风·墓门》、《曹风·鸬鸠》等诗篇中,也都提到梅。观赏梅花的兴起,大致始自汉初。《西京杂记》载:“汉初修上林苑,远方各献名果异树,有朱梅,姻脂梅。”这时的梅花品种,当系既观花又结实的兼用品种,恐属江梅、官粉两型。西汉末年扬雄作《蜀都赋》云:“被以樱、梅,树以木兰。”可见约在2000年前,梅已作为园林树木用于城市绿化了。
隋唐至五代是艺梅渐盛时期。据说,在隋唐之际,浙江天台山国清寺主章安大师(561-632年)曾于寺前手植梅树。唐代名臣宋景作《梅花赋》有“独步早春,自全其天”等贷语。根据诗文记载来看,隋、唐、五代时的梅花品种,主要属江梅型或官粉型。在四川,唐时始有朱砂型品种出现,当时称“红梅”。《全唐诗话》载:“蜀州郡阁有红梅数株"。今日崇庆县(即古蜀州)朱砂型品种既多且好,显然是有其历史根源的。
梅景书屋旧藏宋孤刻本《梅花喜神图谱》
宋代是中国古代艺梅的兴盛时期。艺梅技艺大有提高,花色品种显著增多。南宋范成大著《梅谱》(约1186年),搜集梅花品种12个,还介绍了繁殖栽培方法等,这是中国、也是全世界第一部艺梅专著。此外,周叙《洛阳花木记》(1082年),记载了朱砂型(红梅)等品种。而张磁的(功甫)《梅品》(1185年)与宋伯仁《榜花喜神谱》(1239年)等,则为有关梅花欣赏与诗、画的专著。
上海博物馆藏宋代林椿《梅竹寒禽图页》
元代有个爱梅、咏梅、画梅成癖的王冕,在九旦山植梅千株。其《墨梅》画、诗,皆远近闻名。赵孟頫、杨维桢、谢宗可、僧明本等,俱有名诗咏梅。明、清时期,艺梅规模与水平续有进展,品种也不断增多。明王象晋的《群芳谱》(1621年),记载梅花品种达19个之多,并分成白梅、红梅、异品3大类。刘世儒的《梅诸》,汪怠孝的《梅史》,皆记梅花,资料甚丰。
清陈昊子的《花镇》(1688年),记有梅花品种21个,而其中的“台阁”梅、“照水”梅,均为前所未有的新品种。当时苏州、南京、杭州、成都等地,以植梅成林而闻名。龚自珍(1792-1841年)的《病梅馆记》云:“江宁之龙蟠、苏州之邓尉、杭州之西溪,皆产梅。"《重修成都县志》(1873年)记载旱梅、白梅、官春梅、照水梅、朱砂梅、绿萼梅等甚详。当时,咏梅的书、文、画,争相出世,“扬州八怪”中咏梅、画梅的名家,如金农、李方膺,为世人知晓。
传世书画名迹中,赵佶《梅花绣眼图》页精细纤巧,敷色厚重,自有一种富贵气息;扬无咎《四梅花图》卷工致逼真,疏淡可爱,富文人豪放的写意情趣;王冕和吴镇合作的《梅竹双清》卷寥寥数笔,清韵有余;沈周《画瓶中蜡梅》轴造型稚拙,予人一种质重有力、古趣盎然的感觉;朱耷《古梅图》轴则根部无土,树心中空,暗示国土为异族人所夺,表达了他对明朝的怀念之情。
赵佶 《梅花绣眼图》页
《梅花绣眼图》页,宋,赵佶绘,绢本,设色,纵24.5厘米,横24.8厘米。
《梅花绣眼图》页中梅枝瘦劲,枝上疏花秀蕊,一只绣眼俏立枝头,鸣叫顾盼,与清丽的梅花相映成趣。此图虽然景物不多,却颇为优美动人。所绘梅花为宫梅,经过不断剪枝,人工修饰痕迹较重。此种梅的画法精细纤巧,敷色厚重,自有一种富贵气息,这样的风格趣味为宫廷所好尚,显然代表了皇家的审美意味。
徽宗(1082-1135),名佶。性好书画,不但擅长花鸟、山水、人物,也喜好收藏法书名画,遂使内府珍藏的名迹,百倍于前朝。 本幅描绘两只白头栖息梅枝上,花枝间则有只黄蜂来回飞绕。用笔秀瘦而内含劲力,极富精劲清雅的风韵。画中的题字,即徽宗有名之“瘦金书”。
扬无咎 《四梅花图》卷
宋 扬无咎 《四梅花图》卷(局部)
扬无咎的墨梅,祖述北宋华光和尚(释仲仁)。据吴元素《松斋梅谱》记载:“墨梅自华光始”,他长期居住湖南衡州花光寺,“植梅数本,每发花时,辄床于其树下终日,人莫能知其意。值月夜见疏影横窗,疏淡可爱,遂以笔戏摹其状,视之殊有月夜之思,由是得其三昧,名播于世。”扬无咎得华光画法而自有变法和发展,改墨晕花瓣为墨笔圈线,“变黑为白”,更能表现梅花淡色疏香、清气逼人的特性。此卷作于画家69岁,是应友人范端伯之请而画,一共四段,分别为:未开、欲开、盛开、将残,描绘梅花从含苞到初绽、怒放、最后凋零的全过程。枝干皴擦用飞白法,花朵兼以双勾和没骨结合,用笔圆润。全卷纯用水墨,不施任何色彩,但注意了浓、淡、干、湿、焦的变化,画面给人以斑斓之感。据说无咎年青时所居之处“有梅树大如数间屋,苍皮斑藓,繁花如簇”,他常常临写摹画,因得其趣,最能表现梅树的形神,所以他的画既工致逼真又富文人豪放的写意情趣。卷后有自书《柳梢青》咏梅词四首,书法笔势劲利,得欧阳询真髓,词风婉约清丽,将梅花自开至谢的过程比作美人从少女到迟暮的一生,暗寓一种隐情,引发观者无限的情思和感怀。
宋 扬无咎 《四梅花图》卷(局部)
《四梅花图》卷曾经《铁网珊瑚》、《清河书画舫》、《珊瑚网书画跋》、《过云楼书画记》、《式古堂书画汇考》、《大观录》等著录。嘉庆初年为陆谨庭所得,专门筑“四梅花阁”以庋藏之。后流落于外邦,被程桢义用“番钱三百枚”购回,当时传为艺林盛事。又有元吴镇,明沈周、文征明、项元汴等人收藏印记,前后多达三百余方,是扬无咎一件流传有绪的名迹。
另一幅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的选自《集古图绘册》的扬无咎梅花,于画幅中央水墨画梅干一枝,虽幅中题跋几布满画面,但并无损于画家以简洁的笔意,展现梅的隽拔幽雅和文人雅趣,也适度地表达了画家孤芳自赏的个性。
《集古图绘》册 宋 扬无咎梅花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宋 马麟《层叠冰绡图》轴
马麟《层叠冰绡图》轴中所画两枝梅花据称为绿萼梅,是梅花中的名贵品种。枝干细秀劲挺,花朵繁密俏媚,皆以双勾填色法绘之。画法精细,层次鲜明,枝干的转折,花朵的向背,处理得面面俱到。花瓣外沿和背面又厚施白粉加以强调,将梅花冰清玉洁、如纱似绢的姣美形象表现得极其完美。
宋 马麟《层叠冰绡图》轴 故宫博物院藏
《层叠冰绡图》轴款署“臣馬麟”。另有宋杨皇后题图名“層疊冰綃”,并题诗:“渾如冷蝶宿花房,擁抱檀心憶舊香。開到寒梢尤可愛,此般必是漢宮妝。賜王提舉。”
宋人 《梅竹聚禽图》轴
《梅竹聚禽图》轴画荒野陂石上,老梅着花,翠竹挺秀,棘草丛生,桑鸤、伯劳、绿鸠、鹌鹑栖息于其间。所作梅竹荆棘,枝干老劲,花叶秀润,各具生态。野禽翎毛尤有情趣,此乃缘于宋代为写生之极盛时期。而宋人作画讲究神理情趣兼到,故作品无论繁简大小,具有天机活泼融和自然之致。 画中构图稳定,枝干繁而不乱,弯曲的枝桠左来右往,不但形成富弹性与张力的线条,也给画面带来律动感。
宋人 《梅竹聚禽图》轴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梅竹聚禽图》轴充分展现徽宗画院花鸟画的美学,作者虽取材于自然,但在构图上却处处展现他安排的巧思;而花木禽鸟的刻画入微,精工华美,更是细心观察的结果。 本幅虽未署名款,以风格言,应为宋画院之佳作。幅上有宋元内府收藏玺印。
元 王冕、吴镇《梅竹双清》卷
王冕,浙江诸暨人。字元章,号煮石山农、饭牛翁、闲散大夫。好学家贫,幼牧羊儿,后从韩性学,遂为通儒。善画能诗,画中独工墨梅一项。吴镇,浙江嘉兴人。字仲圭,号梅花道人,尝自署梅沙弥。工诗文及书画,所画山水、竹石具佳,山水宗巨然(活动于十世纪后期),墨竹法文同(1018-1079)。
元 王冕、吴镇《梅竹双清》卷(局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王冕墨梅、吴镇墨竹,均是世上名作,在此合裱成一卷,二者都笔墨简洁,风韵清雅,故曰“双清”。王冕的数枝梅花,茂盛的花朵,以圈瓣的方式画成,未加染任何色彩,用笔精劲,显得清秀宜人。吴镇只画三叉竹一枝,却具有正侧、俯仰之态,富有生意。笔法出自北宋文同秀逸圆润的面貌,但在行进间,则显现出写意风格自在洒脱的韵味。
元 王冕、吴镇《梅竹双清》卷(局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画上有吴镇草书题跋:图画书之绪。毫素寄所适。垂垂岁月久。残断争宝惜。始由笔研成。渐次忘笔墨。心手两相忘。融化同造物。轩窗云霭溶。屏障石突兀。林麓缪槎芽。禽鸟翥翰翮。可怜俗浇漓。摸摹竟纷出。装褫杂真赝。丹粉夸绚赫。千金易弊帚。十袭宝燕石。米也百世土。赏会神所识。伶伦世无有。奇响竟寥寂。良药难再遇。抱怀长太息。左图右书。取其怡悦瞻视。陶写情性。近好事者。以为市道商贾。真赝为事。反害情性。盲目聋耳。哀哉。至正甲申(西元一三四四年)梅花道人戏墨而书。
元 陈立善《墨梅》轴
陈立善,生卒年不详,黄岩(今浙江会稽)人。元顺帝至正元年(1341),官庆元路照磨。工墨梅,作品流传最晚见于至正二十五年(1365)。 本幅画疏影横斜墨梅一株,主干由画幅右侧出枝,曲尽其态,陈立善画墨梅与王冕(1310–1359)齐名,虽皆采用圈瓣和倒晕的笔法,然二者相较,王冕所作典雅细致,陈立善则以略脱形似的疏枝淡蕊作梅,表现写意的趣味。 此画作于至正辛卯(1351)年。
元 陈立善《墨梅》轴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明 沈周《画瓶中蜡梅》轴
沈周,字启南,号石田,又称白石翁,江苏长洲人,生于明宣宗宣德二(1427)年,死在武宗正德四(1509)年。为人宽厚有大度。能诗文,工书法,又善画,山水、花果、禽、鱼、走兽、人物,样样具能,作品造型稚拙,用笔钝劲,用墨厚重,予人一种质重有力、古趣盎然的感觉。后人将他与文征明、唐寅、仇英尊为“明四大家”,合称“沈文唐仇”。
明 沈周《画瓶中蜡梅》轴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明 陈洪绶《画梅花山鸟》轴
陈洪绶,浙江诸暨人。字章侯,号老莲。明亡后,又号悔迟、勿迟、云门僧。专工人物,旁及花鸟、草虫、山水,无所不能。其画喜用夸张手法,表现变形趣味。
明 陈洪绶《画梅花山鸟》轴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画梅花山鸟》轴梅干盘曲,纠错转出奇石之后。枝桠上梅花繁生,一山鸟栖歇其间,造型富趣味性,颇有作者自出之意。花以钩勒填彩法画成,线条遒劲稳定,傅彩浓淡得宜,朵朵圆实珠润,奇巧可爱。
清 朱耷《古梅图》轴
《古梅图》轴图绘一株古梅树,根部无土,树心中空,旁枝上数朵梅花盛开,显示出顽强的生命力。根据画中的自题诗:“梅花画里思思肖”而知,此图是朱耷仿宋遗民画家郑思肖画兰不着土、以暗示国土为异族人所夺之意的画作,表达了他对明朝的怀念之情。图中用笔苍健有力,线条粗犷,多方硬曲折。施墨枯润结合,富有表现力。此图是朱耷中年时期的代表作。
清 朱耷 《古梅图》轴 故宫博物院藏
清 金农《墨梅图》轴
墨梅是金农十分擅长的题材,尤其是花萼繁茂的墨梅。《墨梅图》轴绘梅花离离疏影,生气盎然。以湿润的淡墨写枝干,以细笔勾画花蕊。整幅画面悠然淡雅。本幅自题:“香雨三兄良友以前明内库纸乞予画江梅小直幅。因仿元人王元章法。奉其教益,茶熟香温时定多物外之赏也。并题一诗:砚水生冰墨半干,画梅须画晚来寒。树无丑态香沾袖,不爱花人莫与看。稽留山民金农,时年七十。”钤“金氏寿门”朱文印。
清 金农 《墨梅图》轴 故宫博物院藏
清 汪士慎《墨梅图》卷
梅花由于耐寒的品性为历代文人所吟咏,也是文人画家最为喜爱的题材。在“扬州八怪”中,除郑燮少画梅外,其他均善画梅,各家笔下的梅花具有不同的韵致。金农曾评价汪士慎画繁枝梅花“千花万蕊,管领冷香,俨然灞桥风雪中”,此图卷可为其代表作。画卷中的梅花是属于“灞桥”、“江畔”的野梅,清瘦之中带有冷峻孤傲之气。所谓“冷香”,也是汪士慎本人的写照,他正是“要将胸中清苦味,吐作纸上冰霜桠”。梅干盘曲多姿,纯以淡墨湿笔写出,苍劲而润泽。梅干上排列成串的焦墨苔点笔法质朴而不乏灵秀,与淡笔勾画的梅花相映衬,以突出梅花的清雅秀逸,正如金农所言“花光圈处动,苔色点来苍”。
清 汪士慎《墨梅图》卷 故宫博物院藏
汪士慎创作这卷梅花图时左眼已经失明,故有“左盲生”之印。十年后不幸双目失明,故又有“心观”一印。汪士慎观梅是用身心来体悟交流,“老觉梅花是故人”,“相对成良晤,同清亦可怜”。师法自然,融于自然,物我两忘,这也是汪士慎画梅给予后代画家的启示。
清 汪士慎《墨梅图》卷 故宫博物院藏
清 张照《临王谷祥梅花》轴
张照,字得天,号泾南,别号梧窗,晚年又号天瓶居士,江苏华亭人。生在圣祖康熙三十(公元一六九一)年,中四十八年进士,官位累升到刑部尚书。死在高宗乾隆十(1745)年。为人广识博学,精通诗文,音乐,佛经,尤其以书法出名,写字余暇,间作绘画遣兴。人物花卉都能,而且落笔不俗,特别是梅花,深为艺林推重,作品多是折枝小画,不求工整精饰,随意勾勒,疏花细蕊,自然有种潇洒高雅的韵味。
清 张照《临王谷祥梅花》轴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近现代 陈师曾《墨梅图》轴
陈师曾《墨梅图》轴画面右上方自题:“驴屋驴画意。衡恪戏拟。”
“驴屋”是清初著名画家朱耷(别号八大山人)的又一别号,师曾此图即拟八大笔意。画中一株粗壮的老梅树当中而立,树梢间仅有梅花三五朵。梅花是文人画的传统题材,陈师曾此作更是在众多梅画之中独树一帜,虽是画梅,却不以梅花为主,反而突出枝干,笔墨极简然富于力度,看似枯朽的老树,枝头却有花朵绽放,显示出老树顽强的生机。
近现代 陈师曾 《墨梅图》轴 故宫博物院藏
陈师曾别号“朽者”,在他去世后吴昌硕曾题词称其为“朽者不朽”,此画正表达了此意。
(本文图文整理自故宫博物院、台北故宫博物院等相关资料。)
责任编辑:李梅
校对:栾梦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