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db:来源] 时间:2022-10-04 12:32:02
夕阳辉映魁星楼 (辽源市委宣传部提供)
龙首山山城遗址 本报记者 隋二龙 摄
依次为红衣陶双耳鼓腹罐(新石器时代);陶、瓷、粗瓷缸胎残件(辽金时代);双耳球腹陶罐(高句丽时期) 本报记者 隋二龙 摄
辽源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一个具有厚重历史和文化底蕴的城市。清朝康熙年间(1661-1722年),辽源一带正式划为盛京围场,专为皇室狩猎用地。清光绪4年(1878年),盛京将军增祺向清廷奏请开禁。光绪28年(1902年),开放围场,清政府在围场一隅辟县设治,始称西安县,后改为西安市。
1952年4月,西安市以东辽河发源于此易名为辽源市。
1983年10月3日,经国务院批准,辽源市改为省辖地级市,城区设龙山、西安两区,同时恢复东辽县建制,将东辽县、东丰县划归辽源市。
几千年前的人类文明
自古以来,辽源就生活、劳动、繁衍着一支中华民族的远古人群,这里的先民为创造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根据考古发现,早在四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氏族公社时期,大致相当于中原的夏商时期,我们的先人就在这里繁衍生息,留下了他们的生存足迹。从辽源市区水源地遗址发现的“人”字形刻制纹陶片和东丰、东辽几处遗址中采集到的打制石器可以得到证明。
据文献记载,商周时期东北广大地区一直为肃慎、秽貊、东胡等少数民族和原始部族所居住,史书中将这些民族统称为“东北夷”。如颜师古注的《急就篇》中有“貊者,东北之夷也”之语。《逸周来·王会篇》中说:“秽人的稷慎(即肃慎)良夷之间”。而《山海经·海内西经》中说“貊国在汉水东北”,吴承志《山海经地理今释》卷六中认为此“汉水”应作潦水(即今辽河)之误。可见,辽源地区正是秽貊族系的生活区域。此后,夫余、鲜卑、高句丽、契丹、勿吉(女真)等民族都曾在这里活动过,这从地上地下保存的古代遗址都可以得到证实。
从目前发现的各个时期的遗址分布情况看,辽源地区的先民在原始社会时期,大多“依山谷以为居”,居住场所一般坐落在丘岗的自然阳面缓坡,接近顶端,墓地也位于附近,基本上与居住地为同一地点,或在山顶,或在山坡。这主要是由于社会生产的限制。当时的人们只有依靠大自然给予的自然条件才能够生存下去。随着历史的推移和经济的发展,到了青铜器时代,人们为了取水、交通或捕捞的需要,开始移居到较为平坦的地域,沿河而居了。从遗址中采集到的文物可以看出,先民们的生产工具主要是打制与磨制的石刀、石斧、石镰、石锄等,生活用具主要有罐、壶、杯、鼎等陶器。陶器烧造的火候较高,陶胎厚拙,颜色多以褐色、红褐色为主,也有一些是黑色和土黄色。
到了铁器时代,从发掘的遗址看,辽源地区的先民们仍然居住在较浅的半地穴式的房子里,从事着以农耕经济为主的生产劳动。但制陶、缝纫等手工生产水平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并掌握了青铜器的冶炼和铸造技术,从事一些比较简单的铸造,如刀、剪、剑、镜等青铜工具。铁器种类主要有锄、镰、刀等。
汉代后出现城池
到了汉代,出现了城池。城池一般位于地势险要、紧扼水陆交通要道的山丘上,规模较小,周长大多在220-520米之间,城垣为山皮土堆筑,有方形和椭圆形两种,往往设两重城垣。汉文帝建昭二年(公元前37年),活动于浑江、鸭绿江流域的高句丽夺取了辽东,辽源地区进入了高句丽时代。此时,辽源市区内的龙首山是一座重要城池。古城以龙首山的自然山势叠土修筑而成,形状略呈椭圆形。从采集到的文物看,当年的古城内殿舍鳞次栉比,人烟稠密。这里居高临下,具有重要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地位。此外,在距离市区不远的工农山古城和城子山古城也是两座较为重要的城池。
辽金时期,辽源地区的活动人口增多,仅发现的城址、遗址墓葬就达近百处。这个时期所筑的城池,可分为山城和平原城两类。无论是山城或平原城,大多依山傍水,以便于从事农牧渔猎活动。城的规模较小、周长多在120-200米之间,基本为方形,一般为土筑城垣,个别城基也混有石块。城池沿河而设,较为密集。
现今,东辽县安恕镇城仁村小城沟古城是当时最大的城,它周长达2000米,城内灰色方砖、布纹瓦较多。根据《东北古印钩沉》一书记载和当地农民介绍这里曾出土过一枚“合里哥谋之印”。“谋克”是“百夫长”的意思。金代在实行路府州县制的同时,还推行猛安谋克制。“三百户为一谋克”。可以看出,金代时期小城沟古城是当时这一带的统治中心,最高统治者合里哥勃极烈就居住在这里。
在距离辽源市区不远的西安区灯塔乡高古村西南约1公里处的平原地带,也有一处古城。古城呈方形,周长1120米。从采集到的一些辽金时代文物看,800年前的契丹、女真族在这里居住过。
史书记载,五帝时期,我国东北地区已设置“营州”。公元前16世纪,东北的肃慎族归于殷商,纳贡于中原,史书称之为“辽东外缴”。到了周朝时期,设辽东郡,辽源地区在辽东郡的北部边沿。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统一中国后,设右北平、辽西、辽东郡,管理东北地区,那时,辽源地区所属辽东郡北部边沿。
先民们经过几千年的繁衍生息、劳作开垦,在这块土地上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它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的一部分,也是后辈辽源人的骄傲。
与中原的关系及政权建设
早在秦朝之前,地处东北境的辽源地区与中原有着一定的联系。自三国时起,中原地区除晋朝有一段暂时的统一之外,基本上处于封建割据的混战之中。此时,东北的高句丽时服时叛,并不断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曹魏时期,又一次扩大到东辽河上游一带,此后一直到隋朝,辽源地区基本上属于高句丽的势力范围。
唐灭高句丽后,原居朝鲜属靺鞨族的大祚荣随其父仲象徒居营州,后又来到今敦化县址。大祚荣被武则天封为渤海郡王,唐玄宗时改称渤海。渤海兴盛时期,其地域广大,南与朝鲜、新罗相接,东临日本海,西南接唐卢龙节度使辖地,西靠契丹,也就是今天的双辽、农安一带,设五京、十五府六十二州。辽源地区当时隶属长岭府和扶余府,东丰县属长岭府西境,东辽县属扶余府。
辽灭渤海国后,基本结束了北方的地方政权割据局面。公元1066年,辽道宗耶律洪基设上京、东京、西京、中京、南京五道,辽源地区隶属于东京道长岭府。到了金代,金在东北设上京、咸平、东京、北京四路,辽源地区隶属咸平路成平府管辖。元朝时,沿金制,辽源地区隶属于辽阳行省开原路咸平府管辖。明朝,废除了行省制,建立了十三布政司,辖全国府州县。辽东都司和大宁都司统辖东北全境。再后来,明朝政府又设置三万卫管理东北北方各族,辽源地区由三万卫管辖。直至明末,辽源地区属于海西女真的哈达部、叶赫部被努尔哈赤领导的建州女真所征服。
叶赫国东城的昨世今生
明朝末年,位于市区的龙首山是一座著名的城堡,是海西女真扈伦部叶赫那拉家族的东城所在地,史称“叶赫国东城”。
叶赫国东城之所以修筑在龙首山上,是因为这里南临东辽河,山势陡峭,形成天然屏障,易守难攻。据有关资料记载,当时的叶赫国东城分为外城和内城,外城周长2公里,东西各一门;内城周长1公里,筑有高墙。南北各一门,有重兵把守。叶赫东城是明朝后期东北女真各部中著名城寨之一。
当时,东北地区的女真族分为海西、建州、野人三大部分,海西女真各部中扈伦部又下分叶赫、哈达、辉发、乌拉4个小部,在这4个小部中,叶赫部又最强大。哈达部活跃在东丰一带,辉发部活跃在辉南一带,乌拉部活跃在吉林一带,而叶赫部则活跃在今辽源市区、东辽县、西丰县、伊通县南部、梨树县东南部的广大地区。
居住在龙首山的叶赫部族的祖先原姓土默特,后改姓那拉,建立了部族政权,号称“叶赫国”。其始祖是星根达尔汉,曾经任明朝塔鲁木卫的卫指挥使。家族的酋长称贝勒,酋长是世袭的。星根达尔汉死后,传子席尔克明噶图,席尔克明噶图传子栖尔哈那,栖尔哈那传子诸孔厄,诸孔厄传子太杵。太杵有二子,长子清佳努,次子杨吉努。太杵死后,他的两个儿子清佳努和杨吉努统一了叶赫各部落,都作了叶赫那拉族的贝勒,依险修筑两座城池,兄弟二人各居一城。清佳努居西城,在“吉林界叶赫站”,即现在的梨树县叶赫乡。杨吉努居东城,在“县城东之龙首山,土人云大疙瘩者也”,也就是现在辽源市区内的龙首山。
努尔哈赤攻破东城后,为不使叶赫东山再起,将叶赫居民全部迁徙而去。从此,叶赫东城一带地方人烟绝迹,土地荒芜,成了狩猎场所。叶赫那拉部作为明王朝统治下的一个地方政权,结束了它百余年的历史。
辽源设治建城统揽
清朝康熙年间,辽源境内正式划分为盛京围场,直到光绪四年(1878年)盛京将军增祺以“鲜围场地多被流民私垦”为由,向清廷奏请开发。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经奉天督军增祺奏请,在今辽源境内西部、东部各建置一县,西部称西安县,东部称东平县,隶属奉天省海龙府。
光绪三十年(1904年)三月,东平县始划乡牌,设置保甲,将全县划20个乡、12个镇、248个屯。
同年,奉天省改为辽宁省,西安县遂隶属辽宁省。
1912年,成立西安县、东平县行政公署,由辽宁省管辖。1914年,废除海龙府,是年6月,辽宁省改为奉天省,西安县、东平县归奉天省辽沈道管辖,同年3月,东平县改名东丰县。1920年,西安县、东丰县归奉天省直属。1926年,西安县、东丰县由三等县升为二等县。由于土地大量开发,人口再次大増,成为奉天省闻名的农业集散地。随之,县城各种店铺门房相继建立。1929年,东北政务委员会成立,实行省制,改奉天省为辽宁省,西安县、东丰县隶属辽宁省管辖。
东北沦陷时期,西安县、东丰县先属伪奉天省,后属伪四平省。“八一五”光复后,拟将西安县改为北丰县,但未被推行,仍称西安县。1945年11月至1946年1月,属辽北省第三专署。1946年2月属辽北省二专署、5月属中共辽宁省分委二专署。1947年,西安县、东丰县获得解放。1948年7月划归辽北省第三专署。1948年10月15日,中共辽北省委决定建立西安市,属辽北省直属。原西安县城区和矿区划为市辖范围,同时成立西安市人民政府,与西安县首次分设。1949年先属辽北省,5月1日后隶属辽东省。同年7月,西安市改为辽东省政府直属市。1952年4月3日,因西安市与陕西省西安市重名,更名为辽源市。1954年6月,辽东省撤销,辽源市和西安县、东丰县划归吉林省通化专区管辖,辽源为省直属市。1956年8月1日,西安县更名为东辽县,东辽县改由吉林省怀德专区管辖。1958年,辽源市划归吉林省四平专区代管。东辽县、东丰县划入四平专区管辖。1959年3月23日,经国务院批准,吉林省政府决定撤销东辽县,将东辽县的行政区划入辽源市。1962年5月28日,经国务院批准,恢复东辽县建制。1969年5月14日,经吉林省革命委员会批准,撤销东辽县建制,其行政区域仍划入辽源市管辖。1976年1月22日,经吉林省革命委员会批复,恢复东辽县建制。2月1日,市、县分开办公。
1980年1月29日,根据国务院[1980]27号文件“关于吉林省东辽县与辽源市合并的批复”,将东辽县行政区域划入辽源市。辽源市仍属四平地区代管。1983年10月3日,经国务院批准,恢复东辽县建制,辽源市升为地级市,下辖龙山、西安两区和东辽、东丰两县。辽源市改为省辖市。
你知道吗?
皇太极生母是辽源人
人们都知道历史上有个清太宗皇太极,人们也知道皇太极的生母是孝慈皇后,但人们却不知道,孝慈皇后是辽源人。
就在杨吉努派兵护送努尔哈赤回建州不长时间,明朝由于受到了哈达部的贿赂,诱杀了清佳努及其长子孙孛罗、杨吉努及其子哈尔哈麻。于是驻守西城的清佳努之子布赛和驻守东城的杨吉努之子纳林布禄继父位为贝勒。
明朝万历十六年(1588年)二月和五月,明朝总兵李成梁又率兵攻叶赫。西城主布赛逃到东城,与纳林布禄合力抵抗明军的进攻。因东城地势险要,明军久攻不下,只得罢兵。
为了抵抗明军的进攻,壮大自己的力量,明朝万历十六年九月,纳林布禄将他14岁的妹妹送到赫图阿拉城与努尔哈赤成婚,努尔哈赤非常高兴,亲率诸贝勒、大臣迎接,大宴礼成。这位辽源姑娘就是历史上的孝慈皇后。万历二十一年十月二十五日(1592年11月28日),19岁的孝慈皇后生了一个儿子,取名皇太极,他就是后来的清太宗。
自此,叶赫那拉和爱新觉罗两个家族的关系日益密切。
参考资料:《辽源今昔》
专家简介:曲道德,1964年2月出生。辽源市工商学校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第二届中国鹿业协会文化专业委员会副主任、辽源市鹿文化研究会副会长、辽源市东辽河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兼理论研究组组长。《辽源故事》主编。代表作品有《中国鹿文化》《尘封的秘密》等。
作者:吉林日报全媒体记者 隋二龙 赵蓓蓓
编辑:刘颖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