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db:来源] 时间:2022-07-25 09:31:17
文 | 展恩华
对于平阴的今生,很多人可能了如指掌;而对于平阴的“前世”也许了解不多。在这里,简单地说说平阴“前世故事”。
平阴的“前世”是平阴邑。平阴邑不在今天的平阴县城,而在县城东北大约十公里处的孝里镇东张村(也写作东障,下文通作东张)。
东张在济水的右岸(现为黄河右岸),四千多年前就有人类在此定居。据史载:尧的一支后裔封于铸,也就是今天的平阴城一带,所以平阴又称铸乡。另载:商朝时候,有一支商人的后裔郑人被封于此,“郑”就成了这里的另一名称。根据殷墟十年征夷方卜辞载:商王东征,归途中在郑住了一天两夜,并在附近一个叫“师东”的地方进行围猎,猎得六只鹿,十只小动物。
(商汤)
春秋时期,齐国在巫山(孝堂山)前东张村建平阴邑。为什么要在此处建这么一个城?这是因为这里的地理位置太重要了。这里往南是鲁国,往北是晋国,往西不远是卫国。济水以东、泰山以北有一个狭长的地带,它属于齐国,是通往齐国西部国土(东阿县等地)的必经之道。我们把这个狭长的地带称之为“济右走廊”。如果有人拦腰斩断,齐国西部就成了一块飞地,其命运就不好把握了。为了确保齐西部国土安然无恙,于是就在这要塞之地建了平阴城。
平阴城的建城时间至少在公元前557年以前,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为何以“平阴”而名之?“阴”者,乃处济之阴;“平”者“大野既潴,东原厎平” (《尚书·禹贡》)也。平,不是地势平坦,而是治理就是说,当年大禹治水,意思是大野泽的水退去了,东原得到了治理,可以耕种了。
东原之地,范围相当今东平、汶上和宁阳一带,把平阴城硬扯入其中,似有不妥。然而,取名有来历,不取其实,而取其义,故通。当年的平阴邑(平阴城及附属地区)也常常面临水患,通过大力治理,这里也可以耕田种地,好好生活了。
(陶山)
平阴邑山峦环抱,西临济水,南至陶阴(陶山北麓)。平阴邑北侧有一道低矮的丘岭,济水北流受到阻隔,形成湖泊,这就是中古时期的湄湖。湄湖常常发水,造成水患。《管子·轻重丁》上说:平阴邑乃“阴雍之地,非谷之所生。”因为平阴邑一带常有水患,不适宜五谷生长。齐国人便修堤筑坝,一方面防水患漫城,另一方面为让老百姓能耕田种地。后来,这道水坝变成了“巨防”,成为一项军事工程,又成为了中国长城的发端。
水患好治,强敌难防。随着形势的发展,南方的楚国渐渐强大起来。齐国的霸主地位受到严重威胁,为防楚国入侵,齐国又“堑防门,而守之广里”。齐国人在堤坝的外侧挖掘深沟,取土加宽加高堤防,引来济水,注入壕沟,使之成为护城河。于是,这段巨防,本是一项水利工程也就成了军事工程。这也成了齐长城的起点,也就成了中国长城的鼻祖。
平阴邑襟山带水,扼控水陆两条交通大动脉。它又处在齐鲁晋卫多国的交界处,所以其战略意义非常重要。所以,齐国的历代国君,往往都会派遣亲贵坐阵于此。齐庄公时(前553—548),镇守平阴邑的就是庄公的外戚。
那时的平阴邑很有“特权”:平阴邑可以铸造武器,这里有齐国专设的武器库。传世的平阴戈就出土在这一带。
得益于交通的便利,平阴邑也就成了一座人口众多、工商繁荣的城市。这里的郑人本是商朝后裔,所以这里从来不乏“商人”。另外,范蠡北上,至于齐,就在这一带经商。大医学家扁鹊也曾在此悬壶。进入春秋以后,平阴邑的商业就特别繁荣。《晏子春秋·杂下》载:“景公禄晏子以平阴与槀邑反市者十一社,晏子辞。”社是齐国的基层社会组织,25家为一社,11社就是275家。所谓反市者就是商人,平阴与槀邑275家,平阴邑的买卖人就有130多户。
考古发现,平阴邑故址面侧分布着春秋晚期至两汉时期的大型手工作坊,面积达10万多平方米。平阴邑的商业繁荣由此可见一斑。
由此可见,古老的平阴城既是军营,也是商城。
(本文作者三口之家,右为展恩华先生)
作者简介:展恩华,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先后出版散文集《精神家园的守望》、《草庐漫话》、《生命的圣宴》;诗集《平阴吟赞》;长篇报告文学《大地为鉴》《羌山见证》《铸梦》;报告文学集《叩问大地》;长篇小说《梅庄旧事》等多部著作。长篇小说《梅庄旧事》荣获济南市第八届“文艺精品工程”奖和山东省第九届“文艺精品工程”奖。长篇报告文学《大地为鉴》(合著)山东省第九届“文艺精品工程”奖。
壹点号山东创作中心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