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db:来源] 时间:2023-01-18 08:31:45
我先后三次去过成都的杜甫草堂,不为别的,只因我一直是个文学爱好者。而对我们这类人而言,杜甫草堂不仅仅是一个景区,还可以是梦想安放之所。
2011年9月29日下午,从金沙遗址出来后,我和同事秦旭东、驾驶员杨小李直奔杜甫草堂,直奔我神往已久的文学圣地。
杜甫草堂是唐代大诗人杜甫流浪成都时的居所。杜甫离开成都后,草堂便不存在。后来,五代前蜀诗人韦庄寻得草堂遗址,重结茅屋,使之得以保存。再后来,经宋元明清和当代多次修复,形成非常独特的“混合式”中国古典园林。
如今的杜甫草堂,成完整保留着清代嘉庆年间重建时的格局,总面积近300亩,古树参天,风景秀美,是一个绝佳的旅游休闲之处。尽管此处与杜甫并无直接联系,但因为他在这里住过,这个被演绎被神话了上千年的草堂也就有了些许厚重的味道。
抵达杜甫草堂,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是草堂正门匾额上的“杜甫草堂”四个大字。这是康熙皇帝第十七子果亲王爱新觉罗·允礼所书,笔锋刚劲有力,字体飘逸潇洒,很有大家风范。
本来想找个导游,不料来的游客太多,找了一大圈,也没见到一个导游的影子。没办法,只好来个自助游了。
进了正门,才发现杜甫草堂太大,要想逛个差不多,没有大半天怕是不成。
因为次日上午就要撤离成都,稍后还要去大熊猫繁育基地,我和旭东、小杨一商量,决定直奔草堂而去。
顺着指示牌,我们先后路过杜甫的石刻雕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石碑等具有纪念意义的景点,一一细细看过,一一合影留念。
终于抵达杜甫的茅屋故居了。
这是一处修旧如旧的人文景致:竹篱笆,小院落,土坯墙体,茅草屋顶,一切都是传说中的样子。
走进杜甫故居的那一刻,我分明感到自己回到了唐朝,回到了“安史之乱”那个动荡的年代。
公元759年冬天,杜甫为躲避战乱,携家带口从甘肃省南部来到成都。次年春,在友人严武的帮助下,他在成都西郊风景如画的浣花溪畔修建茅屋居住,史称“成都草堂”。
如今的茅屋故居,就是杜甫当年在诗中提到的“万里桥西宅,百花潭北庄”。
在这里,杜甫留下诗作2400余首。最为著名的,应该算是《春夜喜雨》、《蜀相》等名篇了。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更是千古绝唱,写的也正是这座草堂被秋风刮漏后的真实心境。
现在看来,当年的杜甫很不得志,甚至可以说是相当落魄。如果抛开诗人心怀天下的胸襟,《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其实更像是满腹牢骚。
哈哈,郁闷的时候,谁都会发牢骚,不过诗人这牢骚发得更有层次、更有水平罢了。
我们一一看过厨房、书房、客厅、卧室。虽然也有三室一厅,但房间都很小,足见当年诗人的日子是多么穷困潦倒。
即便如今,杜甫还是诗兴不减,在这里留下了不少名篇名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这首诗,描绘的就是诗人在草堂所见的满园春色。
公元765年,严武不幸病逝,失去唯一依靠的杜甫只得携家告别成都,两年后经三峡流进入荆湘等地,重新过上了颠沛流离的落魄生活。
从茅屋故居出来,我们经过那个游满金鲤的池塘,经过美轮美奂的小桥流水,经过浣花池,经过当年毛泽东主席留念的地方。
这里还有个典故呢。
据说当年毛主席参观杜甫草堂时只留下一张照片。不过是这张照片很特别,照的只是个背影。
当年主席背着双手,用心看那两个用磁砖镶在影壁上的“草堂”二字。工作人员不敢喊主席回头,就从背后照了那张流传至今的经典照片。
就因为这张照片,这个地方成了游客必经之处。包括前来参观的国家领导人,都会选择在“草堂”二字下面照相。
有的游客搞笑得很,干脆学着主席的样子,背着双手照相,给自己也给别人留下一个意味深长的背影。
我们还去了那个放满历代著名诗人雕像的房间,逐一和李白、苏轼、辛弃疾等大家名家来了次亲密接触。
往回走时,我们选择了另一条路线,看到了冯至对杜甫草堂的精彩评价。
那是一段刻在石头上的话:“人们提到杜甫草堂,尽可以忽略了杜甫的生地和死地,却总忘不了成都的草堂。”
2011年11月8日草于沈阳北方医院209病房27病床,2021年4月18日晚完善于河南信阳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