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db:来源] 时间:2022-10-19 11:31:56
端午节已过,王和尚再祝各位诗友端午节安康!
但是在过节的时候,我们更应该缅怀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他品质高洁,一腔忠爱之心可昭日月;他志向远大,志虑忠纯,为拯救楚国殚精竭虑;他浪漫多情,文采斐然,被称为“辞赋之祖”。但是最可敬爱者,在于他以行动践行他的理想信念,虽九死其犹未悔!
千百年来,屈原称为文人膜拜尊崇的对象。司马迁曾如此评价:“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十七年前,王和尚曾苦读《楚辞》,遇见不认识的字,就用铅笔标注读音。细读之下被屈原瑰丽的想象和博大的胸怀所折服,更为其蒙冤自沉而伤悼不已。和尚曾写一首律表达敬仰之情,如下:
怀屈原
挟剑行吟佩彩裳,绪风惨郁蔽骄阳。
娥眉失眷迷乡路,荃蕙摇空艳众芳。
浊世不容频见弃,丹心怎舍一身藏?
怜君瘦影对牙月,故国沉渊水浩茫。
值此端午节,和尚选取古人吟咏屈原的二十首作品,加以短评,敬献诸位诗友。希望诸位能够缅怀这位伟人,而不仅仅是休息过节而已!
江上吟(唐·李白)
木兰之枻沙棠舟,玉箫金管坐两头。
美酒尊中置千斛,载妓随波任去留。
仙人有待乘黄鹤,海客无心随白鸥。
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
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洲。
功名富贵若长在,汉水亦应西北流。
王和尚简评
此诗以江上的遨游起兴,表现了诗人对庸俗、局促的现实的蔑弃和对自由、美好的生活理想的追求。
开头四句以夸饰的、理想化的具体描写,展示江上之游的即景画面,有一种超世绝尘的气氛;中间四句两联,两两对比,前联承上,对江上泛舟行乐,加以肯定赞扬,后联启下,揭示出理想生活的历史意义;结尾四句,承前发挥,回应开头的江上泛舟,活画出诗人藐视一切,傲岸不羁的神态,又从反面说明功名富贵不会长在,并带着尖锐的嘲弄的意味。
全诗形象鲜明,感情激扬,气势豪放,音调浏亮,无论在思想上还是艺术上,都能充分显示出李白诗歌的特色。
古意(唐·孙合)
屈子生楚国,七雄知其材。
介洁世不容,迹合藏蒿莱。
道废固命也,瓢饮亦贤哉。
何事葬江水,空使后人哀。
王和尚简评
孙郃,生卒年不详,约生活在唐朝末期,朱温篡唐后归隐。
孙郃生于乱世,报国无门,唯有隐居独善其身,故其志趣从诗中可以看出。其诗先肯定屈原的才干,但是高洁而不容于世,孙氏认为屈原此时就应该隐迹于蒿莱之中。进而他认为天命不可逆,只要不同流合污也是贤良之举。因此他不赞成屈原沉沙明志。
孙氏之诗,格调低沉,饱含郁愤和绝望,诗中看似消极悲观,其实暗含无奈。但这与屈原之忠诚高洁之精神有违,故此诗显得卑下了。
端午(唐·文秀)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王和尚简评
这首诗直接、干脆。屈原首先是忠直之沉,谗而见嫉,故冤死汨罗江。作者对此饱含同情和悲愤,纵然楚江浩渺,但是丝毫不能洗刷屈原的声名,可发一叹。
经罗渊吊屈原(唐·张翔)
谠言忠谏阻春霄,放逐南荒泽国遥。
五梦楚兰香易染,一魂香水渺难招。
风声落日心逾壮,鱼腹终天恨未消。
却借微香荐蘋藻,海门何处问渔樵?
王和尚简评
张翔是唐天宝诗人。
这是一首吊古诗。作者经过汨罗江,思及屈原沉江故事,心有所感。屈原忠谏犯人主之怒,而被放逐泽国。虽然他品质高洁眷恋故国,但是终于沉尸江底,带有无穷怨恨。落日风声之中,作者感念先贤,想要祭奠屈原,但是时过境迁,已经物是人非,徒增怅惘之情。
这首诗叙述屈原故事,拈屈原离骚诗中意象,用字饱含同情和感慨,表达忠而见疑,洁而被弃的悲愤之情。
祠南夕望(唐·杜甫)
百丈牵江色,孤舟泛日斜。
兴来犹杖屦,目断更云沙。
山鬼迷春竹,湘娥倚暮花。
湖南清绝地,万古一长嗟。
古人评注
此近体中《吊屈原赋》也。结亦自喻。此借酒杯以浇块垒,“山鬼”、“湘娥”,即屈原也;屈原,即少陵也。“牵江色”,“色”字幻妙,然于理则幻,寓目则诚。苟无其诚,幻不足立也。“山鬼迷春竹,湘娥倚暮花。”写幻景只似实事,乃思之愈幻,笔墨异人处在此。频用“山鬼”、“湘娥”,皆说得实有形影声响,的的惊人。盖“山鬼”、“湘娥”,皆屈赋寓言,今于“夕望”、“清绝”之馀,恍然遇之。此日之含情,即当年之托兴,故曰“万古”“长嗟”。 如此清绝之地,徒为迁客羁人之所历,此万古所以同嗟也。结极有含蓄。
过三闾庙(唐·戴叔伦)
沅湘流不尽,屈子怨何深。
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
王和尚简评
该诗表达了对屈原的悲悯和同情。全诗抚今追昔,紧紧围绕“怨”字下笔,语言明朗,诗意含蓄,隽永深远,深得历代诗评家的赞誉。
端午日(唐·殷尧藩)
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
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鬓丝日日添头白,榴锦年年照眼明。
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
王和尚简评
作此诗时,作者已年老,故而虽逢佳节,但是却平添许多感慨。作者不愿意趋俗,只祈求国事安泰,表现出萧索低沉的感情。虽然年年榴花开放,但是头发却渐渐斑白,经过岁月的磨练,作者已看透人生,认为人不论贤与愚,都是过眼云烟,都不可依恃。
这首诗写得意兴阑珊,消极无奈。或许是作者仕途不顺,年事已高,故而对一切都感到无奈和悲观吧。
题武关(唐·杜牧)
碧溪留我武关东,一笑怀王迹自穷。
郑袖娇娆酣似醉,屈原憔悴去如蓬。
山墙谷堑依然在,弱吐强吞尽已空。
今日圣神家四海,戍旗长卷夕阳中。
王和尚简评
这是一首怀古诗,作者行经楚怀王入秦不返之地,怀古兴感创作此诗,这首诗中雄心壮志的激情、无可奈何的痛苦、忧国忧民的深沉以及敬仰先贤、感伤自己的情感,具有撼动人心的魅力。
首联先言行踪所至,由武关触发怀古之情,点出楚怀王昏庸客死异乡;颈联以郑袖与屈原对比,一褒一贬,树立起屈原忧国忧民的形象。颈联写眼前景,往事如烟,一切已空,但山樯谷堑依然存在,因此“空”实为不空,是逗发着沉思的历史,隐入诗人对现实不安的情绪。尾联一转,表达诗人对唐王朝的良好祝愿,但暗含对唐王朝能否靖疆守土的疑问。
这首诗立意深沉含蓄,耐人寻味。
三闾大夫(唐·刘威)
三闾一去湘山老,烟水悠悠痛古今。
青史已书殷鉴在,词人劳咏楚江深。
竹移低影潜贞节,月入中流洗恨心。
再引离骚见微旨,肯教渔父会升沈。
王和尚简评
刘威是唐末诗人,终生不得志,羁游漂泊而终。唐末国事崩摧,战乱频仍,作者吊祭屈原,带有自己的一腔悲愤。屈原沉沙江底,千年以来仍然让人伤痛。楚国灭亡殷鉴不远,但是唐朝君主仍然无动于衷,故而作者借古讽今,表达对国事的担忧。贞节之士不得重用,唯有对月叹息而已。但是如果屈原在世,他会像渔父那样“与世推移”明哲保身么?这是作者自问,也是坚持名节的自况吧。
和端午(宋·张耒)
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
国亡身殒今何有,只有离骚在世间。
王和尚简评
这首诗凄清悲切、情意深沉。
诗从端午竞渡写起,看似简单,实则意蕴深远,因为龙舟竞渡是为了拯救和悲悼屈原的千载冤魂。但“忠魂一去讵能还”又是无限的悲哀与无奈。此句又有着“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慷慨悲壮,它使得全诗的意境直转而上、宏阔高远。
于是三四两句便水到渠成、一挥而就。虽然“国亡身殒”,灰飞烟灭,但那光照后人的爱国精神和彪炳千古的《离骚》绝唱却永远不会消亡。
读楚词(宋·丘葵)
鶗鴂一声天地闭,谁知风月有遗音。
清醒已脱尘中蜕,枯槁何妨泽畔吟。
渔父不来湘水阔,重华一去楚云深。
青镫半夜书帏冷,照破三闾万古心。
楚江有吊(宋·寇准)
悲风飒飒起长洲,独吊灵均恨莫收。
深岸自随浮世变,遗魂不逐大江流。
霜凄极浦幽兰暮,波动寒沙宿雁愁。
月落烟沈无处泊,数声猿叫楚山秋。
屈平(宋·司马光)
白玉徒为洁,幽兰未谓芳。
穷羞事令尹,疏不忘怀王。
冤骨消寒渚,忠魂失旧乡。
空馀楚辞在,犹与日争光。
江上(宋·王令)
浩渺烟波不可名,我来闲自濯尘缨。
久思沧海收身去,安得长舟破浪行。
天阔水云连黯淡,日间鸥鹭自飞鸣。
屈平死后渔人尽,后世凭谁论浊清。
哀郢 其一(宋·陆游)
远接商周祚最长,北盟齐晋势争强。
章华歌舞终萧瑟,云梦风烟旧莽苍。
草合故宫惟雁起,盗穿荒冢有狐藏。
离骚未尽灵均恨,志士千秋泪满裳。
王和尚简评
这首诗先从回顾楚国兴起和发展的历史着笔,与其衰落败亡的结局以及今日遗址荒芜的景象,作强烈的对比。
第二联顺接上联意,写楚国最终由盛而衰,以至为秦所灭。诗人以章华歌舞之短暂映照云梦风烟之永恒,产生强烈对比,抒发物是人非之感叹,揭示出历史发展之无情。
第三联由历史的回顾转为对眼前景象的描写,凄凉败落,它既是诗人眼前所见之景,又是当年楚国衰亡的象征。末联是诗人对楚之衰亡所作的结论,也是全诗主旨之所在。
哀郢 其二(宋·陆游)
荆州十月早梅春,徂岁真同下阪轮。
天地何心穷壮士,江湖从古著羁臣。
淋漓痛饮长亭暮,慷慨悲歌白发新。
欲吊章华无处问,废城霜露湿荆榛。
王和尚简评
这首诗首尾写景,中间抒情,情因景而发。首联表达时光的流逝的感慨,这是一个胸怀大志、迫切要求报国效命的志士的感慨。第二联由对屈原的怀想而抒发对古往今来仁人志士壮志难酬的愤慨,这是伤古,又是悼今。“天地何心穷壮士?江湖自古著羁臣。”写得极为沉重。是啊,天行有常,何曾有导致壮士途穷困厄之心;自古以来,皆因人事之非,以致多少像屈原这样的贞臣节士去国离乡,放逐江湖。这一切怎不令人顿生怨愤,非淋漓痛饮焉能排遣,非慷慨悲歌何以发泄。诗的第三联“淋漓痛饮长亭暮,慷慨悲歌白发新。”正是表达这样一种感情。但是,诗人心中那报国无门的怨愤和苦闷是无法解脱的,所以“淋漓痛饮”于长亭薄暮之中,更显孤独;“慷慨悲歌”于白发初生之际,自增惆怅。这种心情只有泽畔行吟的屈原可以与之相通,美人迟暮悲今古,一瓣心香吊屈平。但眼前却是“欲吊章华无处问,废城霜露湿荆榛。”末联勾画出的这种荆榛满地、霜露侵入的惨淡景象,深深地印在诗人的心上,也引起读者的沉思。
楚城(宋·陆游)
江上荒城猿鸟悲,隔江便是屈原祠。
一千五百年间事,只有滩声似旧时。
王和尚简评
宋孝宗淳熙五年(1178年),陆游被宋孝宗从抗金前线召还东归,顺长江而下到达归州时,面对楚国诗人屈原的祠堂,感慨自己的报国壮志不能实现,写下了这首诗。
诗人在这首诗中以滩声依旧来反衬人间万事万物的变迁,从而联想到楚城的荒芜,表达了一个爱国志士的凭吊古迹、追忆往昔、对楚城荒废的状况有所感伤的情怀,许多不便于细说、说不尽的地方,都蕴蓄在慨叹和停顿当中。
九日过屈子祠(清·释敬安)
野径斜云上绿苔,经过此地不胜哀。
千年感慨遗湘水,万古离骚识楚才。
泽畔行吟还忆昨,庭前谏草已成灰。
我来浊世怀高洁,不奠黄花酒一杯。
王和尚简评
释敬安事晚清传奇诗僧八指头陀。他少以孤贫出家,致力诗文,得王闿运指授,才思日进。
这首诗是过屈原祠而写。作者感情基调是“哀”。他神交屈原,赞屈原之才,伤屈原之冤,其忠君爱国,徘徊苦闷之情都深深打动了作者。作者感念屈原高洁的情操,表达深深敬仰之情。
端午赐衣(清·刘福姚)
趋朝犹著旧宫衣,楼阁云深望里非。
文字酬恩殊负负,江湖恋阙尚依依。
苍茫天意凭谁问,老懒心情与世违。
一领渔蓑归计熟,中原豺虎未应稀。
王和尚简评
作者是清同治朝人,曾状元及第,但他一生刚直不阿,故而仕途不顺,晚年卖文上海,穷愁潦倒,郁郁而终。
这首诗写于其为官之时,端午节,皇帝赐衣以示恩宠,但是作者却心生退意。他眼中楼阁遥深,虽然以文学入职朝廷,但是心已在江湖,由于心怀忠义,故而犹豫不决。天意难问,仕途坎坷,虽有心归隐江湖,但是仍然牵念着国事。
这首诗有忠义,有无奈,心情纠结但是关心国事之心一如既往。这首诗语言含蓄,感情真挚,有似杜甫之忠爱之情。
西园端午(清末·郑孝胥)
斯丘聊得暂婆娑,正是原头夕照过。
高阜蟠龙回草色,密林泻绿入池波。
俊游谁辨閒中味,愚叟犹堪劳者歌。
却念旧京颖滨老,祇凭花事坐销磨。
王和尚简评
郑孝胥是晚清闽派诗的首领,也是“同光体”的倡导者之一。其诗意度简穆,韵味淡远,,造语生峭,往往清言见骨。
恰逢端午,作者漫步西园,有感而发。园林婆娑,夕照掩映,林木苍翠,青草疏离,作者由此感悟到闲中滋味应该恣意品尝,而不能终日忙碌而无所得。因此作者尾联暗含讽刺。表达自在但是略显无聊的心境。
本诗造语奇警,用字精到,很能代表其风格。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